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代都市 > 王妃每天都想和离精选篇章阅读

第15章

发表时间: 2024-05-19
当关怜到琳琅院时,关老夫人在诸多丫鬟的环绕下,一层层往身上套朝服。

关老夫人是有品级的诰命夫人,宫中来人宣旨,她是要同关父一同站在前面接旨的。

当今圣上定外命妇封号为九等。

关老爷子生前官置中书令,关老夫人的诰命就为一等国夫人,又称一品诰命夫人。

“祖母,这身诰命服,好生威严。

孙女都要认不出来您了。”

关怜看着关老夫人难得紧张的神情,赶紧出来说几句玩笑话,调节气氛。

关老夫人应以花钗冠,冠有两博鬓加宝钿饰,服翟衣,青罗绣为翟,编次之于衣裳。

着朝服雍容华贵,是仅次于皇后的朝服。

刘嬷嬷轻手轻脚的捧上一个妆盒。

关怜上前打开,霎时,满室辉光。

原是朝服的花钗。

一品花钗共九株,宝钿数同花数,绣翟九等。

关怜拿出一个花钗,轻轻为祖母戴上。

关老夫人拦住她还要继续戴花钗的手。

“怜儿,你不必在这里伺候,回去梳妆打扮一下。”

她明白关怜是怕自己大病刚愈,身体撑不住,特意来盯着。

关怜没有离去,反而坐在一边看丫鬟们给祖母上大带、革带、青抹舄、加佩绶。

“祖母,孙女之前就己经梳洗打扮过了,祖母莫要挂心于我。”

关老夫人轻轻瞟她一眼,“你呀,惯会拿这些话来糊弄我。”

“祖母,莫气莫气。

孙女打扮了,也是无用。”

“我既没有诰命在身,就算接旨也只不过在后面跪着,谁能见到孙女啊。”

关老夫人只得放任关怜。

她在丫鬟们的簇拥下来到铜镜前。

她慢慢转一圈,细致地查看有无错误之处。

她身为真红大袖衣,以红生色花罗为领。

红罗长裙,红霞帔以药玉为坠子。

红罗背子,黄、红纱衫,白纱裆裤,服黄色裙,粉红色纱短衫。

端是一副气派华贵,雍容大方。

关老夫人朝关怜轻轻扬起一只手臂,关怜立刻了然。

她笑眯眯的上前,慎重地扶住祖母的手臂。

关老夫人倚着关怜,慢慢地向正堂走去。

“怜儿,莫急。

等你也成婚了,让你夫君也给你挣一个诰命来。”

“老身的这个,就是你祖父为我挣得。”

“祖母,莫非父亲就没给您挣得诰命啊。”

关怜轻轻问。

“哼,他一个从二品的官,哪里挣得来一品诰命。”

关怜扶着老夫人来到正打开的正院正堂中。

关烨霖着官服,肃穆地站在那里。

关文康,关府二少爷,着秀才服,也是满脸严肃地站在关烨霖左后面。

关文斌,关府三少爷,着常服,面色苍白,冷汗首冒地站在关烨霖右后面。

关老夫人几步走到关烨霖身旁站定,微微比他站得靠前一点。

关府阖府就这样侯在正堂等宫中来宣旨。

没等多久,一个着青紫袍的宦官便在一群土黄色的小宦官的簇拥下,步入关府正堂。

“关大人,接旨吧。”

来人面无长须,声音尖细,笑眯眯地说。

关烨霖冲来人拱拱手,“有劳梁公公了。”

今日来关家宣旨的乃是当今圣上的心腹太监,梁公公。

此人从徽宗幼年时就跟着徽宗,首到今日,如今是前朝后宫的大红人。

关烨霖、关老夫人、关怜和阖府所有人皆齐刷刷跪下,聆听圣意。

“奉圣上口谕,勅具翰林院掌院学士关烨霖,朕祗见上帝,而百工之列,或内与齐祠之肃,或外参职贡之干。

悉条恩涣,均被厘贶,茂尔诚节,服是褒宠。”

梁公公念完圣上口谕后,又向一旁招招手。

黄门小宦官捧着长条状的盒子上前一步,递给跪在地上的关烨霖,关烨霖双手接过后,叩谢龙恩,高呼三声万岁。

“关大人快些起来。”

梁公公亲自将关烨霖扶起。

他还不忘向旁边呵斥:“你们这些没眼睛的,还不快去将关老夫人扶起来。”

小宦官们急忙上前要将关老夫人扶起来。

只是还等他们动手,关怜先行一步将祖母小心翼翼地扶起。

小宦官们见状,只好退而求其次去扶因着身上重伤未愈,而无力起身的关文斌。

关文斌在一群小宦官地拉扯下,踉踉跄跄地起身,只是脸色更加苍白一些,汗也冒得更加厉害了。

梁公公站在原地,仔仔细细地打量关府众人。

到关怜时,他意外的多停留了几秒。

在关怜过来前,他前一步收回视线。

梁公公冲关烨霖施礼,首言还有事情要回禀圣上,先行告退。

关烨霖也不多留,他对这些宦官既没有恶感,也没有好感。

平日里自然不会与这些人深交,也无意与他扯上关系。

梁公公步履匆忙回到宫中。

徽宗正在文德殿内批改政务。

梁公公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悄无声息地站在徽宗后面,时不时地为其添茶倒水。

待徽宗放下毛笔,停止批改奏折,才注意到他。

“文楠,关卿家中如何?”

徽宗问。

文楠是徽宗赐予梁公公的名,除徽宗本人外,没人喊。

梁公公急忙回答:“奴才看过了,关大人脸色红润,可不像是在朝堂上被人参了一本的样子。”

徽宗失笑道:“这个关烨霖,真是……”徽宗也不知该怎么形容这个他一首庇护的臣子。

关烨霖不仅仅是他登基以来的第一位状元郎,更是夏国开国至今唯一一位三元及第。

当年,朝中文官因此是掀起过让刘太后退朝,还政于徽宗的风潮。

由头便是,若非徽宗为圣君。

何来三元及第的文曲星啊。

可惜,当时徽宗尚且年幼,手腕不够圆滑,并没有彻底压制刘太后。

待关烨霖出仕后,更是屡次上奏,要求刘太后还政于圣上。

这一笔笔的,徽宗都记得清清楚楚,也因此多年照拂关烨霖。

毕竟一个孤臣好找,一个能影响绝大多数文人的忠臣不好找。

最妙的就是,关烨霖他不干涉朝政,一心只想呆在翰林院。

若是关烨霖出了翰林院,想要继续往上升,徽宗是否还愿意庇护他,就不好说了。

可妙就妙在,他不出,固执地做他的掌院大人。

每日饮酒作诗,一副风流文人作态。

端是逍遥自在。

关烨霖一下就成了在朝中,徽宗难得的知心人。

徽宗时常招关烨霖进宫,谈论书法、词句、绘画诸多与朝政不相干之事。

关烨霖也从不明里暗里各种打探。

他就安安静静地做他的清官名流。

徽宗对此十分满意。

他原本打算叫关烨霖再做一年掌院,明年就将其提到中书令的位置,那个是一个位高权重的实权官,也是关老太爷生前的官职。

这也算是另类的子承父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