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着孟离的妇人名叫王金花,村里都喊她金花婶子,是落水孩子的母亲,她男人叫陈永民,这些年生了两孩子,一个女孩子叫陈桂雨,小名雨妮子,大一点十岁了,正在田中帮忙除草,这个落水的是家里的老小,叫陈贵生,小名狗儿,是家中的独苗苗。
金花婶子是个爽快人,进屋就拿了自己的衣裳给孟离,让她换上,然后帮孩子也换好了衣服。
孟离以为妇人应该会过问下自己的情况,毕竟着装、口音都与这里有差异。
正在等待妇人询问以便构思措辞,不料下一秒就见她抄起放置在门后的小细竹棍抽了小狗儿,打的小狗儿哇哇大哭,上演了一拨你追我赶,你抽我嚎,让己经二十年没有见过此等场景的小离梦回幼年乡下生活,这样粗暴地教养方式也是好多年不见了,此刻顿感亲切,也是缓和了孟离的紧张和对这世界的疏离感。
“真是让姑娘看笑话了,这皮猴子,不打一顿是不长记性。
我听姑娘说话语调和衣着好像不是本地人,不知道怎么会来我们小王村,是找亲戚还是路过,如果有什么需要,尽管说,你可是我家狗儿的救命人。”
话音刚落,金花婶子递给小离一杯水。
大约是看出孟离的谨慎和不安,妇人并未多追问孟离的个人情况,这让人很是松了口气。
“婶子,不瞒您,我叫孟离,家不在这,也是无意中到的你们村,本是走亲戚的,半道上被骗了,差点被卖,也是第一次离家,跌跌撞撞奔逃了很久才看到村落,正巧听到孩子哭,看到有人落水,也没多想就下水了。
此次确实是有点事情想麻烦婶子,一是想问下最近的城镇离村里有多远,我想去探探亲戚的消息,我想家里人应该也会在沿途找,好看看能不能留个消息,二是想在婶子家借住一晚,不知是否方便?”
小离半真半假道。
这么说,一方面是示弱装可怜,一方面也是警示走亲戚还是有人知道自己的。
“这有什么,你都是我家恩人了,你就放心在我家里住,等一会天擦黑的时候,我男人和妮子都要回来了,让我男人告诉你外面的情况。
我们村离镇上不算远,不过我出去的少,情况没孩子爹了解。”
话音刚落,就听到似有三两人的脚步声,是金花婶子男人他们回来了。
一进门,陈永民先是看了下孩子,紧跟着就对着孟离表示感谢。
经过陈永民的描述,小王村距离镇上10里路,每隔几天镇上赶集的时候,村子里会有牛车去镇上,平时村民就自己走路过去,一般就是挑着担子,好点的人家会推着独轮车架上点鸡鸭鹅或者蔬菜类的去镇上卖。
小王村不算是交通要道,村里人世世代代都是务农,读书的人家不多,这些年也就一个读书出去的,在上面的城里做了个师爷,己是了不得的人物了。
听说孟离还认字也读过书,金花婶子一家人可是敬畏极了。
也就是孟离运气不错,小王村民风淳朴,人人家里也是刚刚温饱阶段,没有什么作奸犯科,否则,这一单身的女性,出现在这样的村落里,也是危险的。
等到第二天早上,说好的是借住一晚,本打算去镇上打探下情况,金花婶子客气地端着碗汤水糊糊走向孟离,“小离,小家小院的简单饭食,你吃点。
我知你着急找亲戚,但是我观察你应该本身家里环境不错,你这一身的气度像是城里的娃,只身一人去镇上真的不太安全,不如这样,你在我家再住上几天,等到赶集那天,跟村里的人一起去镇上。”
想着自己身上所剩不多的东西,确实也不能肯定一个人上路还能再有运道,遇到这么一个机会,再遇一个如金花婶子这样的实在人,万一遇到一个心怀不轨的,算了,保命要紧,也只能暂时听取意见,等等时机再出发。
赶集的日子就这样悄然而至,一大早孟离便随着陈永民坐着牛车到了响水镇。
这座镇子不算大,一条主干道两边铺面林立,衣食住行都能在这里找到,而村民则沿着主干道零星窄道放置自己编制的农具、蔬菜等进行售卖。
顺着道路向内城走去,就是镇上衙门和所谓有头有脸的人家居住集聚区。
用现代的眼光看,这也算是产城融合典型示范区了。
小离一边走一边打量着这个镇子,自己这个莫名跨界而来的人到底该怎么生存,是否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就要从这里开始了。
在陈大哥的陪同下先去了书局,这里对读书人很友好。
虽然前面透露过自己读过书,识字,但不确定这里字体是否能认识。
一打开书看到都是繁体字,孟离不由自主笑了,生存能力又+1。
随即便翻看地方日志这样的书籍,多一些对国家组织架构的理解。
原谅她一个现代人,实在是不明白作为一个普通的没有正经身份牌的黑户到底该如何找个漏洞名正言顺生存下去。
一定是上辈子没做亏心事,老天真给力。
现在所处的时代经济社会水准相当于宋初期,是个完全没有听说的王朝,国号启,目前刚建国5年,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赋税也较轻,百姓都对当今皇帝称赞不己。
刚刚建国的启王朝对于青壮力很重视,各地对外来人员都提供一定落户政策,不完全限制人员流动,有户口只要做好登记即可。
为管理早期因战乱躲去外乡,回来安居的人,在当地居住满1年且无犯罪记录即可获得当地户口,但是这类人员不能参与田地分割,不能拥有自己的土地,可以寄居在亲属家中,或在镇上租赁当地划分的专门区域进行生活,由居住地统一管理。
至此,孟离在衙门以差点被卖而导致户引丢失为借口,做了新的人口登记,编了个在书局看到的地方作为自己的祖籍。
回到小王村,盘点了下为数不多的“家产”,找来找去也就一个当时朋友送的生日礼物雕花的银手镯算是能够首接看出价值的东西,且相对安全可以拿出来的资产了。
想到金花婶子一家人热心招待,没有对自己怪异的着装和不和谐的口音表示过分好奇,孟离将这枚银手镯送到金花婶子面前。
“婶子,我此时身上也没有什么东西,也就一个银手镯是当时藏起来想要将来当做开销的。
虽然婶子好心收留我,但是我不能白住,这样,我就把手镯送给婶子,当做这段时间衣服和伙食费。
因为长期在家中,对物价了解不多,也不太明白这是否能抵得过?”
“你看这就有点外道了。
小狗儿还是你给救起的呢,就这旧衣裳和吃食,哪用的上你给这个银手镯,这珍贵东西你自己留着,将来回家还用得上呢!”
金花婶子忙推辞。
“婶子不用客气,出门在外靠朋友,这是我母亲跟我说的话,但是靠朋友不是坑朋友,靠的是关系,是维护,不是无底线的帮扶,更何况我们这才认识没有多久,断没有白吃白喝的道理。
你看家里还有一个雨妮子,将来留给她做个嫁妆也是个添头。
再说我将镯子给婶子,也有我的私心,这次在外真的是从未遇想到会走散,走失,所以可能还得再婶子这里过渡段时间,我这地方话也说不太清楚,有些意思也不是太能明白,这人生地不熟的,也就只能拜托婶子一家了。”
听到这,想到自家的小闺女,金花婶子到底是收下了,后面也是愈发亲近小离,更是掏心窝子地向小离介绍起村子和社会环境,帮助孟离尽快融入小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