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芸娘李白的现代都市小说《畅销巨作浮梦如芸》,由网络作家“求饭者”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浮梦如芸》是作者“求饭者”的代表作,书中内容围绕主角芸娘李白展开,其中精彩内容是: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何谓人生?不过大梦一场罢了。我们无法控制梦的开始与结束,只能被动的参与其中,处于天地之间,忙忙碌碌的世人,能做些什么?唯有记录。...
《畅销巨作浮梦如芸》精彩片段
我生性洒脱,豪放不羁;芸娘却像个老学究,过于迂腐拘谨。
我偶尔为她整理一下衣袖,她必定连声说:“得罪,得罪”递给她手巾和扇子,她也必定站起身来,然后才接过去。
我刚开始时很不喜欢她这样,说:“你是想用礼数来约束我吗?
俗话说:礼多必诈。”
芸娘的两颊顿时羞得通红,说:“我明明是恭敬有礼,你为什么反倒说我奸诈呢?”
我说:“真正的恭敬在于内心,而不在于这些表面的礼节。”
芸娘说:“最亲近的莫如父母,难道对他们,我们只需要内心恭敬,而行为举止就可以放纵不羁了吗?”
听她说得有道理,我只好说:“我前面说的那些话,都是开玩笑的!”
芸娘说:“人世间很多夫妻反目,都是因为开玩笑引起的,以后你可不要再冤枉我了,真是让人郁闷死了。”
我于是将她搂进怀里,安慰她,她这才展开眉头,露出笑容。
从此以后,“岂敢得罪”竟然成了她的口头禅。
我们夫妻和睦相处二十三年,就像梁鸿和孟光一样举案齐眉,时间越久,感情越深厚。
在家里,我们有时在黑暗的房间里相遇,有时在狭窄的道路上碰面,必定会握手问对方:“要去哪里啊?”
刚开始的时候,心里还有些忐忑,仿佛有只小鹿在乱撞。
总怕人看到,实则起居坐卧,我们总在一处,起初还有些避人,时间久了,习惯了,才不以为意。
有时芸娘正与人坐谈,见我到了,必定起身向旁边挪开身子,让我与她紧挨着坐在一起,彼此都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开始时还有些羞惭,后来也就很自然了。
我很奇怪,有的老年夫妇,彼此相处几十年,都视对方如仇人一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不这样,又怎能白头偕老呢?”
事实真是说的这样吗?
那一年的七夕,芸娘备办了香烛瓜果,在“我取轩”与我同拜织女。
我刻了“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印章两方,我执阳刻朱文的,芸娘执阴刻白文的,为书信往来时用。
当夜,月色很好,俯视河水,波光如柔软的白绢,芸手执轻罗小扇,与我并坐在临水的窗边,仰头看云朵从天空飞过,以及它不同的变化。
芸娘说:“宇宙之大,在同一片月光下,不知今夜世间是否也有如我俩这样兴情的?”
我说:“纳凉观月的,到处都有。
如我们这样品论云霞,在深闺内室,以慧心默默体悟的人,也一定不少。
如果有夫妇也在同时观月,所品论的,恐怕就不是我们所见的云霞了。”
不久,烛照将尽,月己西沉,我们便撤了瓜果,回房睡了。
七月十五,俗称“鬼节”。
芸娘又整治了酒菜,打算邀月畅饮。
可当夜突然阴云密布,天色晦暗,芸娘神色愁闷,说:“妾如能与君白头偕老,月亮当会出来。”
见此,我也兴味索然。
只见隔岸萤火明灭,仿佛梭子将万点繁星编织在柳岸和蓼渚之间。
我便与芸娘联句作诗,以排遣心中的沉闷,但两韵之后,便越联越没了章法,想入匪夷,己是随口乱道。
芸娘倒入我怀大笑不止,语不成声,连眼泪都出来了。
我觉着她鬓边的茉莉浓香扑鼻,便轻拍她的后背,以别的话纾解说:“我想古人因茉莉的形色与珍珠相似,所以用它在梳妆时压住鬓发,却不知此花,必须沾了女人的妖艳俏丽之气,香气才更可爱,与之相比,平常所供的金佛手也远不能及呢。”
芸娘于是止笑说:“佛手是香中君子,香气幽隐,只在有意无意之间;茉莉是香中小人,所以要借助人势,它的香味也仿佛人在胁肩谄笑。”
我说:“那你为何要远君子而近小人呢?”
芸娘说:“我是在笑君子爱小人罢了。”
说话间,己是三更,渐见满天的暗云被风扫开,一轮明月己从高天涌出。
我与芸娘大喜,便倚在窗口对酌,饮到三杯,忽听桥下哄然一响,好像有人落水。
我凑近窗口细看,却波明如镜,不见一物,只听见河滩似有一只鸭子在急急奔跑。
我知道沧浪亭畔素有溺鬼,怕芸胆怯,没敢立即告诉她始末。
芸娘说:“噫!
这样的声音,是从哪来的呢?”
我不禁毛骨发颤,急忙关窗,与芸带了酒径首回房。
此时房内唯一的灯盏,光焰如豆,床边帷幔低垂,也如杯弓蛇影,令人惊魂难定。
剔掉灯芯的余烬,刚进帐躺下,芸娘己寒热大作,发起热来;我也继之发热,卧床昏睡了二十来天。
真所谓乐极灾生,这也许也是不能白头终老的机兆呢。
中秋佳节,我大病初愈,突然想起芸娘嫁入我家己有半年,却还未曾去过隔壁的沧浪亭,于是便让老仆提前与看园子的人打好招呼,不要让闲杂人等入内。
待到天色渐黑,我便携着芸娘和小妹,在一位老妇人和一个小丫头的搀扶下,朝沧浪亭走去。
老仆在前方引路,我们穿过石桥,进了门后向东而行,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径进入园中。
园内山石林立,树木郁郁葱葱,亭子则矗立在土山之巅。
我们沿着石阶登上亭子,极目远眺,数里之外,炊烟袅袅,晚霞灿烂夺目。
隔岸的“近山林”,曾是大宪行台巡游时的宴客之所,那时正谊书院尚未修建。
我们在亭中铺上毯子,席地而坐,品尝着看院人煮好送来的茶水。
不一会儿,一轮明月爬上树梢,月光洒在河心。
清冷的波光映入眼帘,我顿感袖底生风,心中的世俗杂念瞬间消散,心境也变得开阔明朗。
芸娘说道:“今日游玩真是快乐啊!
若是能驾着一叶扁舟,在沧浪亭下穿行,那岂不是更加快乐!”
此时己到掌灯时分,回想起七月十五夜的惊吓,我们便相互搀扶着下了亭子,回家去了。
吴地有个习俗,这一夜,无论大户小户,妇女们都会结伴出游,美其名曰“走月亮”。
然而,这沧浪亭幽雅清旷,却不见一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