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秋日文学网 > 现代都市 > 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无删减

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无删减

文盲写小说 著

现代都市连载

最具实力派作家“文盲写小说”又一新作《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受到广大书友的一致好评,该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是崇祯朱连,小说简介:“老天爷玩我啊,好不容易穿越一次,竟然穿越成了崇祯!”更惨的是,还有七天就到了他上吊的日子,这可如何是好!看着大明江山,看着后宫佳丽三千,他舍不得,真的舍不得。为了保住大明血脉,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送太子出去,于是,他杀奸臣,杀内讧的奸臣,杀投敌叛国的奸人……本想着将太子送到南京,他就可以安然上吊了,谁知情节发生变化,那些忠臣谋士纷纷站起来了,还要助他守住大明江山?他:“儿啊!你在南京玩几天就回来吧,大明保住了!”...

主角:崇祯朱连   更新:2025-04-05 04:32: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崇祯朱连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无删减》,由网络作家“文盲写小说”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最具实力派作家“文盲写小说”又一新作《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受到广大书友的一致好评,该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是崇祯朱连,小说简介:“老天爷玩我啊,好不容易穿越一次,竟然穿越成了崇祯!”更惨的是,还有七天就到了他上吊的日子,这可如何是好!看着大明江山,看着后宫佳丽三千,他舍不得,真的舍不得。为了保住大明血脉,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送太子出去,于是,他杀奸臣,杀内讧的奸臣,杀投敌叛国的奸人……本想着将太子送到南京,他就可以安然上吊了,谁知情节发生变化,那些忠臣谋士纷纷站起来了,还要助他守住大明江山?他:“儿啊!你在南京玩几天就回来吧,大明保住了!”...

《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无删减》精彩片段


嘶...

崇祯的祖父是谁?

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财迷的皇帝,没有之一。

若是说其他皇帝,这帮大臣们肯定不信。这事放到万历身上,没有几个不信的。

毕竟民间早就把万历皇帝在皇宫里藏钱的事传的神乎其神。

魏藻德第一个反应过来,虽然他们对怪力乱神的说法很是敬畏,但没有做实的事不能当真。

“陛下,不知银子藏在何处?”

崇祯扫了他一眼,转身对王承恩说道:“王承恩,养心殿后面有一处地窑,银子就埋在里面。你马上安排人去挖,掘地三尺也要找到。”

“遵...遵旨!”王承恩非常激动,此时的他早已忘记了皇宫礼节,一路小跑的冲了出去。

随着王承恩离开,皇极殿内陷入到短暂的安静之中。

所有人都在等。

崇祯坐在龙椅之上,内心淡定。

万历藏得这二百万两银子,史书上有记载,只是崇祯不知道而已。

他为什么不知道?

这在历史上是个谜题,解不开。

养心殿距离皇极殿不到五百米,王承恩把附近所有的太监,甚至锦衣卫都招呼过去刨地。

不多时,王承恩捧着一锭银子笑着跑了回来:“皇爷,按照您的吩咐果然在养心殿后面的地窖里挖出了银子,虽然不知道具体数量,但粗略估算至少百万两以上!”

哗...

朝堂一片惊呼之声。

这不仅仅是银子的事,还涉及到鬼神之说。

古人都是迷信的,对这种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王承恩立刻跪倒在地,先是对着天空虔诚的伸出双手,随后重重的磕头并说道:“天佑大明,吾皇圣明!”

在他的带动下,一众朝臣纷纷下跪。

“天佑大明,吾皇圣明!”

不等众朝臣起身,崇祯指着王正治的鼻子说道“王正治,你还有什么狡辩的?”

王正治已经懵了,这些银子如同一把尖刀扎进他的心脏,让他失去了抵抗的力气。

他跪在地上求饶:“臣有罪,...臣自愿捐出全部家产,求陛下饶了臣一家人。”

“什么罪?”

“臣有贪墨之罪!”

崇祯冷笑,“朕给过你机会!”

“请万岁息怒!。”

“陛下!王侍郎一时糊涂,请陛下饶了他。”

“陛下息怒,王侍郎不该贪恋钱财,更不该欺骗陛下。请陛下看在为朝廷效力多年的份上饶了他吧。”

见崇祯要对王正治下手,魏藻德,张缙彦,朱纯臣纷纷下跪求情。他们十分清楚如果王正治被治罪,后面倒霉的就是他们。

在他们的带动下,半个朝堂的大臣都跪下了。

随着求情的人越来越多,崇祯心中的愤怒也越来越难以平息。

这些书生口口声声为了大明,干的事却一心为己。

韩非子在《五蠹》中说过,破坏国家的五大蛀虫里,学者排第一。

学者中以儒生为最。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吗?

不!

是双标!

他们嘴里喊着这些口号,干的事却截然相反。

因为最终解释权在他们手中。

以袁崇焕为例,他不但取得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甚至在崇祯二年解了京师之围。

这份天大的功劳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能封侯。

结果呢?在朝堂上受到弹劾,最终被凌迟处死。

儒家口中的仁呢?义呢?

怎么不见他们为袁崇焕求情和稀泥?

这件事发生后,君臣之间,尤其是皇帝和武将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不稳固。

就算袁崇焕该死,也不该那个时候死。

朝臣们都知道这个理,但就是不说,生怕自己受到牵连。

杀了他看似维护了皇权,实际绞杀的是武将们的忠心。

国家税收靠农民,征战沙场靠士兵。

然而。

朝堂上没有,也不欢迎农民和士兵。

于是农民想尽办法不再种地,士兵也不愿从军征战。

国力开始衰退。

明朝能灭亡,一半责任是封建王朝的客观规律在作祟。另一半责任由崇祯和这些儒生五五开!

而且。

崇祯十分清楚这些人并不是真心认错,只是为了苟活。

想清楚这些,崇祯怒道:“王之心!”

“臣...臣在。”

王之心正站在旁边看热闹,被突如其来的喊声吓了一跳。他谨慎地用眼角余光看向崇祯,见对方的怒意不在自己身上才松了口气。

“去,陪着吴指挥使一起去。把朕刚才念过名字的官员都查一遍,凡与所说不符者,不用请旨,直接抄家拿人。你们互相监督,务必核实清楚,抄没的家产交于户部。如有袒护错漏,就地正法!”

“是...是!”王之心哆哆嗦嗦的磕了个头,跟在吴梦明的身后飞速逃离皇极殿。

他有种预感。

当年扫除魏忠贤的那个崇祯又回来了。

不,比之前还要狠。那次只针对魏忠贤的阉党,这次皇上针对的是所有人!

他庆幸自己捐钱的同时又有些害怕,因为他的家产还有很多。

随着吴梦明和王之心的背影消失,崇祯终于松了口气。

关键时刻还得靠锦衣卫和东厂。

明朝皇权并不是一家独大,在很多方面都会受到辖制。

以军队为例。

京师除了勇卫营,崇祯能独自调动的军事力量只有锦衣卫和东厂。

其他的军队调动需要几个关键手续。

首先皇帝需和内阁商议完毕,内阁拟出圣旨,内阁和司礼监分别盖章签字。

然后内府御马太监拿着圣旨信物去往兵部调兵。

兵部确认无误后按照旨意配齐人员和物资,随后移交五军都督府。

某位都督确认无误后领兵作战。

中间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其他部门都不会理睬。这也是太监即便权势滔天,也无法造反的重要原因。

他们的权利再大,也大不过皇权。

皇帝都做不到的事,太监更做不到。

看着吴梦明和王之心远去的身影,王正治绝望了。

他想不明白崇祯为什么突然变了性格。之前是优柔寡断,现在是快刀斩乱麻。

他茫然的看着内阁首辅,把希望放到了他身上。

崇祯说的很清楚,被点名的官员都会查。

这些人的身份一个比一个尊贵。

有内阁首辅魏藻德;成国公朱纯臣;兵部尚书张缙彦;工部尚书范景文。



随着崇祯的御驾到来,整个西四牌楼广场瞬间安静下来。


外围的五城兵马司,锦衣卫和东厂厂卫将百姓驱赶到三十五步之外,围城一圈戒备。

空出来的场地一侧摆着一排桌椅。

刑部左侍郎,大理寺卿,左都御史分列而坐,见崇祯到来他们三人起身迎接。

君臣之礼过后,崇祯冷声吩咐:“将人犯押上来。”

随着一声令下,几个厂卫、锦衣卫分别将张缙彦,王正治押到法场中间。又有百余个兵士将张缙彦,王正治的三族百余口人押到旁边。

虽然王之心找到了朱纯臣刺杀皇帝的罪证,但今天崇祯并不想杀他,朝廷的水太深了,让子弹飞一会。

“带张缙彦,王正治!”刑部左侍郎张忻大喊道。

两个锦衣卫推着张缙彦来到监斩台前,张忻问道:“张缙彦,王正治你们可认罪?”

“冤枉!冤枉啊!”

“臣冤枉!陛下让臣认罪,臣没有罪怎么认?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冤枉啊!”

两人几乎同时喊了出来,声音虽然沙哑,语气却无比坚定。

围观的百姓有些错愕。

皇帝监斩,刑场喊冤,此二人到底是死不认罪还是真有冤情?

张忻嘴角闪过一丝奸笑,他冷哼一声:“你二人罪恶滔天,时至今日还不认罪,冥顽不灵,该死!”

“来人,午时三刻已到,验明正身...!”

他刚要下令处决,围观的人群中有人高呼。

“侍郎大人!他有冤情为什么不让他说出来?朝廷就是这么做事的吗?”

“如果有一天我等被诬陷,是不是有同样的下场?”

“流贼将至,不能放过一个坏人,更不能错杀一个好人!若是错杀,便是自掘坟墓,岂可坐视?”

张忻脸色骤变,他猛地一拍桌子:“大胆,何人喧哗?给本官抓起来。”

周围负责警戒的士兵立刻上前将十几个书生控制住,押到张忻面前。

“汝等是何人竟然扰乱法场,按律该打五十军棍!”

为首的书生脸上虽然带着一丝稚气,但丝毫不惧,他挺着身子喊道:“我等是国子监的贡生,听闻此事后前来围观,见犯人喊冤,便挺身而出!”

“贡生?”张忻皱了皱眉。

贡生皆有功名在身,享有很多特权:见县官不跪,审讯时不受刑,免徭役等。

“生员不得议政,汝等忘了?还不速速离开,否则本官将上报国子监监丞,以正视听。”张忻威胁道。

“侍郎大人难道没听说过,君子可内敛不可懦弱,面不公可起而论之这句话吗?”

张忻怔了下,下意识的看向身后。

百姓们燃起的激情也随着这几句话被浇灭了不少。

他们固然乐意看到官员被杀,但不想看到有人被冤杀,没人敢保证自己不是下一个受害者。

崇祯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冷笑不止。

这帮官员不敢出面求情,竟然让一帮国子监的学生闹事,简直怂到家了。

他站起身直接无视其他人,对着张缙彦说道:“张缙彦,你有何冤屈?说出来朕听听。”

张忻宛如抓到了救命稻草,他费力的咽下唾沫润喉,声泪俱下的说道:“陛下,昨日朝堂上陛下向文武百官借钱补充军饷,臣只是一时糊涂说错了话,便被安了个欺君之罪,臣...不服!”

“虽然在臣家中搜出几万两银子,但那些都是臣祖上积攒的,还有一些是臣借来周转,借据尚在,何来贪墨一说?”

“好!”崇祯提高音调,他对在场的所有人说道:“朕问你,借钱时为何说谎欺君?”



除了东林党这十几个人,再无其他人求情。

见崇祯不说话,他目光看向内阁首辅李邦华。

李邦华虽然属于东林党,但从不参与党争,除非有东林党人受到迫害他才会出来求情。

“李阁老,属下冤枉啊!”

李邦华看着手中的信件缓缓摇头:“海柯,不是我不帮你,是证据摆在这没办法帮。这样,你去镇抚司把事情说清楚,讲明白,他们不会为难你。”

“是吧李指挥使?”

李若琏表情极其严肃:“李阁老放心,镇抚司从不冤枉好人。”

沈维炳倒退半步,跌坐在地上。

党崇雅看着沈维炳慌乱的模样很是嫌弃,他目光扫视朝堂,最后落到刑部左侍郎张忻身上。

他与张凤翔私交甚好,张凤翔是齐党前党魁,张忻是齐党新任党魁。于情于理,都得帮他一把。

得到党崇雅的信号后,张忻想了想。

片刻后拱手出班:“陛下不妥!既然事关重大,且是陛下亲自交办的案件,应由三法司会同锦衣卫共同审理。”

明律有规定,遇到重大案件,应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法司会审;遇有特大案件,应由三法司会同各部尚书、通政使进行“圆审”;陛下亲自交办的案件,应由三法司会同锦衣卫审理。

这件事属于最后一种,按照规定必须三司和锦衣卫共同审理。

此言一出,党崇雅瞬间对张忻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就叫专业!

有三法司的存在,锦衣卫就不能对他屈打成招。

“张侍郎所言极是,臣附议。”

“臣也附议。”

有了张忻带头,朝堂上的官员纷纷下跪附议,请求三司和锦衣卫共同审理此案。

就连内阁首辅李邦华也位列其中。

这是朝廷的规矩,他是文臣之首更要起到带头作用。

崇祯淡淡扫视一眼,瞬间猜到了他们的想法。

沈维炳和党崇雅可以死,三司与锦衣卫会审最坏的结果是死他们两个。如果让锦衣卫单独审理,不知道会牵连多少人。

李若琏不愿意了,这可是件天大的功劳,到嘴的功劳能让它飞了?

他急忙说道:“诸位大人,这是锦衣卫查出来的线索,按理说应由锦衣卫办理才是,怎么能中途换人?”

“李指挥别着急,这件事关系到两位三品大员,应该从长计议按照朝廷规矩办事。咱们既不能放过坏人,也不能冤枉一个好人!”

“你说锦衣卫冤枉好人?”李若琏怒道。

“我可没说,是指挥使大人自己说的!”

“你们...”李若连是武进士出身,斗嘴可斗不过这帮文人。

他想反驳又不知从何说起,脸被憋得通红。

崇祯见状淡淡一笑:“张忻,当初这件案子是谁推给锦衣卫查办来的?”

张忻愣了。

他猛地回想起昨日与顺天府尹面君时,将灭门一案推给了锦衣卫。

当时没有线索,破不了案,想着把案子推出去甩锅。

前脚刚把案子推出去,后脚有了线索就想把案子拿回来,这能说得过去?

没想到陛下还记着这事。

他脸色涨的比李若琏还红,极不情愿的说道:“陛下,臣请锦衣卫尽快查清此案,还京师一个安宁。”

带头的居然反水了!

其他附议的大臣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这些人缓缓站起身怒视着张忻,恨不得把他的嘴撕z烂。

崇祯继续说道:“八家商号私通建奴流贼,在京师脚下制造灭门惨案,影响极其恶劣。锦衣卫立刻将八家商号家产全部抄没,一半送往户部,一半送往内帑。其余人等,男的凌迟处死,女的送到三大营犒赏三军。”



内阁首辅魏藻德和他的党羽听到李邦华捐家产时,纷纷低头冷笑不止。

高情商:捐钱升职。

低情商:卖官!

他们笑李邦华官迷,没脑子,李邦华已经是二品大员,加少傅衔,再往上就是三公正一品了。

如果时间倒退一年,捐钱买官的行为还说得过去,毕竟那时候的大明朝还有口气。

现在大明已经是大厦将倾,危如累卵。就算筹款白银百万两,也阻止不了灭亡。

何必呢?

不如留着钱,早早做改朝换代的准备。

更可笑的是,崇祯只说了句大大有赏,却没说赏赐什么,分明是空口之谈。

“臣王之心,累受皇恩,愿捐捐出半数家产,以助剿贼!”东厂提督王之心随后跪倒在地,忍痛捐出一半财产。

崇祯嘴角抽了抽,这厮是真财迷,被敲打过后还敢保留一半家产,属实有点人为财死的意思。

他眯着眼,心里虽然不满,脸上却装作十分高兴的样子:“王之心忠心可鉴,官升三品!”

王承恩也想捐,可他的钱早就捐了,兜里仅剩的十两银子也拿不出手,顿时有些懊恼。

吴梦明想起朝会前崇祯召见时说过的话,为了迎合皇帝也为了自保,只能硬着头皮说道:“臣,愿捐银一千两!”

“好!吴指挥使官升一级!还有没有捐银子的?”

“臣愿捐银五百两,以解燃眉之急。”

“臣愿捐一千两。”

“臣愿捐八百两。”

......

在李邦华的带领下,四十多个朝臣纷纷捐款。

崇祯算了算,捐的银子从几十两到上千两不等,总数不过五万两!

“还有没有要捐银子的?”崇祯面无表情再次询问。

百官们鸦雀无声。

想捐的都捐了,剩下的用沉默表达了态度。

“好!”崇祯顿了顿,“既然没有捐银的,朕要借钱了。”

“有没有借钱给朕的?”

借钱?

听到这两个字,内阁首辅魏藻德差点笑出声。

崇祯啊崇祯,你贵为一朝天子竟然向臣子借钱,你不要脸面难道皇家也不要吗?

现在这个情况,借和捐有区别吗?募捐都募不到钱,借钱会有人借给你?

简直是猪脑子!

其余人却有不同的想法。

如果崇祯向他们借钱,能不借吗?

显然不行。

该怎么应对呢?朝臣和勋贵们低着头苦思冥想。

王承恩见无人应答,有些着急。这样下去怕是要冷皇爷的脸面,于是急忙向王之心眨眼。

王之心被王承恩瞪得难受,在心里叹了口气,再次跪倒说道:“万岁,臣愿借五百两助朝廷剿贼。”

“好好好...孺子可教也!”

又等了片刻,见众人不说话崇祯直接点名:“户部左侍郎?”

户部左侍郎王正治先投降李自成,后投降建奴,长了一副贞洁的脸却有着婊子般的性格。

崇祯决定先拿他开刀。

王正治暗地里撇了撇嘴,规规矩矩的站出来拱手施礼:“万岁,臣在。”

“家里有多少现银?”

“这...”王正治有些犹豫,问的太直接了,他知道崇祯肯定憋着坏,但不知道是什么坏。

想了想,最坏的结果是抄家。

如果真敢抄他的家,李自成来了他第一个打开城门。

王正治算清家里银子的零头后说道:“回万岁,臣家里有现银约有百两,其他财产倒是有一些,不过都物件,不是现银。”

“哦。”崇祯眯着眼,“既然钱不多,朕就少借点,借一半如何?”

王正治一脸的不可思议。

崇祯穷疯了吧?

一百两银子都不放过 ...

“这...”他想说不借,却慑于皇帝的威严张不开口。

借?

借出去的钱肯定要不回来。

憋了好一会,他才磕磕巴巴的说道:“陛下,臣上有老下有小,五十两银子怕是花不了几天。”

“王侍郎放心,只要有朕一口吃的,就饿不到你们全家。”

崇祯的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王正治也不好再反驳,只能哭丧着脸答应。

崇祯面无表情的继续问:“工部范尚书何在?”

工部尚书范景文躬身施礼,“臣在。”

“家中有多少现银?”

范景文毕恭毕敬的说道:“现银不足五十两。”

“既然这么少,朕就不跟你借了。”

其他人眉毛一挑,抓住了重点。

虽然范景文说的是实话,但只要像他一样装穷装可怜就能躲过一劫。

“张缙彦何在?”

“臣在。”

“家里可有现银?”

兵部尚书张缙彦一脸为难的跪倒在地:“回陛下,臣为官清廉,家里早已无钱可用。”

王正治斜视着张缙彦,心中感叹:这厮太狠了,竟然一文钱都不想借。

崇祯面无表情的问道:“张尚书说的可是实话?”

“臣,不敢说谎。”

“内阁首辅?”崇祯脸色越来越难看。

在众人的注视下,内阁首辅魏藻德缓缓出列,不紧不慢的说道:“臣愿借五百两银子,以助剿贼!”

“不不不,魏卿错会了朕的意思,朕是问你家中有多少现银!”

魏藻德心中冷哼一声,朗声说道:“臣家境贫寒没有现银,靠借钱度日,刚才的五百两银子也是臣借的。”

王承恩站在旁边咬牙切齿,这些人贪的钱比国库还多。朝廷危难之际不但不慷慨解囊,反而一毛不拔,实在可恨。

他看着崇祯皇帝的背影,恨自己不是魏忠贤,无法震慑朝堂,不能为皇帝解忧。

“成国公?”崇祯毫不在意,随即把目光放到这位一等公身上。



王承恩一声令下,整个銮驾队伍缓缓启程朝皇城方向匀速走去。

范景文看着銮驾远去的方向,缓缓摇头。

在他看来京师是守不住的。

大明能有今日,非城不坚炮不利,而是失去了民心。

老百姓能有什么奢求?无非是吃一口饱饭而已。

不解决吃饭的问题,空谈守城将毫无意义!

京师皇城外一处府邸内,数人聚齐。

如果有在朝为官之人看到肯定会认出他们。

前工部尚书张凤翔,吏部左侍郎沈维炳,礼部右侍郎杨汝成,户部督饷左侍郎党崇雅。

这些人中,张凤翔是齐党,党崇雅诗晋党,沈维炳是东林党,杨汝成是宣党。

张凤翔率先发话:“海柯(沈维炳字海柯),内阁首辅魏藻德被崇祯砍了头,新任首辅李邦华与我们不在同一条船上,以后对他什么态度?是战还是和?”

沈维炳脸色微变:“稚羽兄(张凤翔字稚羽),这里虽然没有外人,但还是称皇上为好。”

沈维炳担心的不无道理,崇祯今天的所作所为显然是有备而来,谁也不敢保证在座的这些人没有他的细作?

锦衣卫和东厂虽然早已不如从前,但他们也不是吃干饭的。一旦被他们抓到把柄,至少要搭上几千两银子。

张凤翔淡然一笑道:“崇祯乃一黄口小儿也,不足为惧。若他只是将魏藻德关押收监,老夫肯定有所顾虑,毕竟他有对我们不利的东西。但魏藻德已死,平日里与我们又无书信往来,崇祯想抓我等的把柄可就难喽。”

“至于李邦华...”张凤翔眯着眼,“你们都说说自己的想法,老夫现在不在朝堂中,无官一身轻!”

张凤翔崇祯十五年时任兵部右侍郎一职,后来当了几个月的工部尚书,随后被崇祯贬回了兵部,几个月后夺官下狱。

在众人求情之下,仅被免职处理。

沈维炳左右看了看,开口说道:“首先确认一点,李邦华和皇上是一条心,否则他也不会突然升到内阁首辅的位子上。”

“皇上今天先是砍了魏藻德的脑袋,随后以借钱的名义将兵部尚书张缙彦,成国公朱纯臣下狱。若不是范景文家境贫寒说了实话,恐怕他也会受到牵连。”

“皇上今天的所作所为,我认为是一个信号。”

“什么信号?”众人皆是不解的看向说话的沈维炳。

“他想夺权!”

夺权?张凤翔一脸严肃的陷入沉思。

礼部右侍郎杨汝成则是露出疑惑表情,他不解的问道:“陛下夺什么权?夺谁的权?”

“现在六部尚书和内阁首辅、阁臣都是他的人,远的不说,圣旨最起码不会被驳回。只要圣旨一到,你我敢不遵守?我等虽然为人臣,但手中的权利早已经被收回去了。”

“此言差矣!”户部督饷左侍郎党崇雅接过了话题,他解释道:“汝成兄只在礼部任职,对其余各部不甚了解也很正常。”

“尚书做尚书的事,侍郎做侍郎的事。以我们户部为例,陛下让督饷,尚书也让督饷,我们找谁要?”

“皇亲国戚?朝廷勋贵?士绅商人?寻常百姓?”

“皇亲国戚有权有钱,咱们得罪不起。朝廷勋贵关系错综复杂,我们也得罪不起。士绅商人是我等的靠山,不能向他们征税。”

“能征的只有老百姓了,他们没权没势,只要衙门的差役一到,便会乖乖的把钱交出来。”

“钱到了户部,尚书才不管钱是怎么来的,陛下更不知道钱来自何处,就算知道了他又能怎样?”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