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秋日文学网 > 现代都市 > 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畅读

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畅读

文盲写小说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中的人物崇祯唐通拥有超高的人气,收获不少粉丝。作为一部军事历史,“文盲写小说”创作的内容还是有趣的,不做作,以下是《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内容概括:“老天爷玩我啊,好不容易穿越一次,竟然穿越成了崇祯!”更惨的是,还有七天就到了他上吊的日子,这可如何是好!看着大明江山,看着后宫佳丽三千,他舍不得,真的舍不得。为了保住大明血脉,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送太子出去,于是,他杀奸臣,杀内讧的奸臣,杀投敌叛国的奸人……本想着将太子送到南京,他就可以安然上吊了,谁知情节发生变化,那些忠臣谋士纷纷站起来了,还要助他守住大明江山?他:“儿啊!你在南京玩几天就回来吧,大明保住了!”...

主角:崇祯唐通   更新:2025-05-04 03:33: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崇祯唐通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畅读》,由网络作家“文盲写小说”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中的人物崇祯唐通拥有超高的人气,收获不少粉丝。作为一部军事历史,“文盲写小说”创作的内容还是有趣的,不做作,以下是《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内容概括:“老天爷玩我啊,好不容易穿越一次,竟然穿越成了崇祯!”更惨的是,还有七天就到了他上吊的日子,这可如何是好!看着大明江山,看着后宫佳丽三千,他舍不得,真的舍不得。为了保住大明血脉,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送太子出去,于是,他杀奸臣,杀内讧的奸臣,杀投敌叛国的奸人……本想着将太子送到南京,他就可以安然上吊了,谁知情节发生变化,那些忠臣谋士纷纷站起来了,还要助他守住大明江山?他:“儿啊!你在南京玩几天就回来吧,大明保住了!”...

《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畅读》精彩片段


唰--

皇极殿瞬间冷的让人不寒而栗。

魏藻德直接愣在原地。

前一刻还是高高在上的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眨眼间就要身首异处,三族被灭。

他呆呆的看着崇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没想到,崇祯竟然敢杀自己!

不,不止杀人,还要灭他三族!

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琏低着头,双拳紧握。

不是害怕,是激动。

陛下终于对这帮误国误君的文臣下手了。

太解气了。

李若琏见冲进来的锦衣卫站在原地发愣,马上怒道:“你们四个是聋子吗?还不拉下去行刑!”

四个锦衣卫得到命令后不由分说,架起魏藻德拖出大殿。

内阁首辅魏藻德终于缓过神,但是心态已经崩了,千算万算也没算到崇祯灭他三族。

他指着群臣喊道:“诸位同僚,我平日里待诸位不薄,帮帮我!”

兵部尚书张缙彦闭着嘴一声不吭。

现在的他已经自身难保,帮魏藻德求情根本不现实。

就算他没罪,也不会帮。

魏藻德已经完了,彻彻底底的完了。失去内阁首辅位子的他只有一个作用:顶在前面还能吸收皇帝的怒火。

正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

老老实实认罪还有活路,跪地求情肯定会引火烧身。

其他大臣你看我我看你,一个个欲言又止,欲拒还迎。

若是在平时,肯定有人跪下来求饶。

但今天情况不同。

崇祯先是通过太子南迁把朝中大臣分为两派,去南京的大臣怕被剥夺资格,肯定会皇帝他站队。

借钱的时候,他只点了内阁首辅魏藻德,兵部尚书张缙彦,成国公朱纯臣还有工部尚书范景文的名字。

他们四人虽然身居高位,却彼此不合。

魏藻德担任首辅仅仅六个月,羽翼尚未丰满。没被点名的大臣为了自保,会持观望态度甚至向皇帝站队。

最后。

他给魏藻德定罪时说的话表情自己的态度:你们都有罪,朕可以选择性无视。

于是,被点名的这几人被孤立了。

有人真心打算求情吗?

有,而且不少。

求情是一个充满学问的行为,众人想求情却不愿第一个站出来。

毕竟枪打出头鸟!

此时站出来求情,崇祯肯定会把怒气撒到那个人身上。

后果可能比魏藻德还要严重。

一帮官场老油子你看我,我看你,谁都没吱声。

就在他们犹豫时,殿门外丧失理智的魏藻德开始破口大骂:“朱由检!昏君!”

“在位十七年昏庸无道,误国误民!”

“大明朝就要毁在你这个亡国之......”

魏藻德的声音戛然而止,是锦衣卫让他闭了嘴。

过了会儿,一个锦衣卫回来复命:“陛下,内阁首辅魏藻德已经被斩首。”

皇极殿内,针落可闻。

成国公朱纯臣见众臣都跪在地上,唯独自己站着,很是突兀。于是悄悄弯腰,屈膝,轻轻下跪。

全程没发出一点声音。

崇祯冷笑:“成国公,刚才你站起来作甚?”

朱纯臣浑身一颤,

跪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出,低声回答:“万...万岁,臣刚才想制止魏藻德。”

“呵!”崇祯不屑的一笑,在他眼里,朱纯臣已经是个死人了。

“内阁首辅魏藻德已经伏法,现首辅位置空缺,诸位可有人选推荐?”

文武百官跪在地上交流眼神后,默不作声。

魏藻德是崇祯十三年状元,擢为翰林院修撰,从六品。

崇祯十六年八月入内阁担任阁臣,崇祯十七年二月担任首辅。

他用时不到四年,便从一个六品官员升为二品大员。用了半年时间从阁臣升到内阁首辅,可以说是大明朝升职最快的官员没有之一。

同时也是下场最惨的内阁首辅,没有之一。

此时内阁首辅的位子,在文武百官眼中比流贼还可怕。

见众人不语,崇祯提议道:“朕打算让李御史入阁担任首辅,如何?”

一众朝臣听罢纷纷松了口气,在三位阁臣的带领下跪地说道:“陛下圣明。”

崇祯点头:“即日起,李邦华入内阁担任首辅大臣。至于吏部和礼部尚书的缺,容朕想想。”

魏藻德本就担任礼部尚书一职,二月初的时候前吏部尚书李遇知告病还乡,崇祯便让魏藻德担任两个部门的尚书。现魏藻德已死,职位空缺。

兵部尚书张缙彦不出意外的话,也会出意外,需要找人补缺。

他目光在朝堂上扫视一圈,片刻后有了主意。

“兵部尚书张缙彦,你可认罪?”

张缙彦终于等到了这句话,他伏在地上声音无比悲怆:“臣有罪,求陛下开恩。”

“好,既已认罪,就免去你兵部尚书一职,听后发落。”

“谢陛下隆恩。”张缙彦见崇祯没有追究的意思,松了口气。

“即日起,李邦华卸任御史一职,转任兵部尚书;内阁大臣邱瑜迁吏部尚书;内阁大臣范景文兼任工部和礼部尚书;内阁大臣方岳贡迁户部尚书。”

“如何?”

“陛下圣明,我等谨遵圣上旨意。”在四位内阁成员的带领下,文武百官齐声跪倒。

见没人反对,崇祯长舒一口气。

他这么安排是有道理的。

李邦华是带兵的好手,兵部尚书一职非他莫属。

邱瑜为人忠诚,原来在礼部担任左侍郎,没有党派适合去人事部门管事。

范景文为人清廉,工部干的全是花钱的活,让他继续担任下去最为合适。至于礼部,现在这个情况可有可无,随便找个人安排就行。

最关键的户部他选择了方岳贡,方岳贡以清廉闻名,户部就缺这样的干部。(户部尚书在前尚书倪元璐辞职后一直空缺,具体事务由左侍郎王正治处理)。

“汝等回到衙门各司其职,不得有误。”

“臣等遵旨。”

“没被点名的人可以走了,襄城伯,内阁和被点过名的人留下。”

没被点名的文武群臣如获大赦,纷纷站起身,忙不迭的叩头离开。他们身上都不干净,只要皇上愿意查,肯定有所收获。



张容刚想说什么,被高文采伸手制止。


“我累了,这一次就让张公公带着你们冲锋吧。”

眼看敌人越来越近,张容来不及悲伤,迅速调整队形。

“高文采,这一次冲锋的口号就由你来喊吧,打完这场仗咱们一起吃烤馒头。”张容伸出满是血迹的左手,擦了擦眼睛。

“好,全体都有...”

“杀!”

铁蹄铮铮,刀剑齐鸣。

张容揉了揉湿润的眼睛,指挥残存的五百骑兵向敌人再一次发起冲锋。

他回头看向高文采的尸体,心中五味杂陈。

东厂素来瞧不上锦衣卫,内部称锦衣卫是陛下的狗,他们才是陛下的奴婢。

不知为何,今日他竟对高文采的死感到了悲伤。

或许是因为那几顿烤馒头吧!

张容化悲伤为愤怒,催动胯下的战马,朝对方的主将冲了过去。

在他的带动下,五百骑兵宛如滚滚洪流,倾泻而下。

骑兵交锋,胜在气势。

果毅将军张能看着冲过来的五百骑兵有些诧异,对方明明只有五百人,却有着五千人的气势。

来不及惊骇,双方的骑兵纠缠在一起。

惨叫声此起彼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此逝去。

有的人被马压在身下,骨头折断内脏碎裂;有的被砍下胳膊,趴在马背上惨叫;有人身上扎满了箭矢,仍然挥舞着武器冲向敌人;有人头盔丢失被削掉半个脑袋,剩下的一只眼睛绝望的寻找归宿。

这是一场血与肉的战争,钢铁是永恒的旋律,战马嘶鸣间,胜负已分。

冲锋过后,果毅将军张能回身观察,发现身后的骑兵仅余五六百骑。

要知道,刚才支援两队合二为一,至少有一千三四百人。

就算对方战斗力再强,也不可能一个冲锋杀他一半人。

往远看,有五六百个骑兵与战马一起摔倒在地。

那些战马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气,鼻子前的白雾在月光下尤为明显。

人可以凭一口气撑着,战马不行。

连日奔波没有得到充分休息,再加上之前连续的冲锋,将这些马最后一丝力气都榨干了。

一个士兵走到倒地的战马面前,手中的鞭子不停地抽打:“起来,快他妈起来!”

然而战马浑身发烫,肌肉抽搐四肢僵硬,已然废了。就算不死,救过来也无法骑乘。

张能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知道大势已去。

完了,彻底完了!

功劳没抢到,反而损失三千精锐。

这些精锐都是他亲自带出来的,痛,真痛!

“将军,明军以逸待劳,咱们撤吧!”一个亲兵坐在马上提议道。

“撤!”张能犹豫一秒后,下达了决定。

“战场上那些兄弟怎么办...?”

看着战场那些尚在战斗的士兵,张容的心再次痛了一下。他们没有投降,而且举起手中的武器奋勇抵抗。

可骑兵没了马犹如将军没了兵,突然站在平地上战斗根本不习惯,顷刻间被明军斩杀。

“自求多福吧!没有马,即便被咱们救了,他们也跑不过明军。”

张容此时与左都督刘文耀率领的八百骑兵会和,他大声喊道:“刘都督,太子安危如何?”

“放心,无恙。”刘文耀冷漠的眼神在战场上来回搜寻。

擒贼擒王,对方想抓太子,他也想抓住对方的主将。

片刻后,他找到了张能。虽不知对方的姓名,但傲然立在一群骑兵中,而且气势不凡,肯定不是等闲之辈。

他指着张能的位置喊道:“王世德。”



“陛下,臣以为可以。”

“那就好!”

放下小号手雷,崇祯把目光看向第二个。

第二个手雷与第一手雷同样大,区别是最外面一层纸的颜色不同。

范景文介绍道:“陛下,此乃二号手雷,从里往外依次是火药,硬纸,铅丸和铁砂,硬纸。重约五斤,捻信长五寸,点燃后五息左右爆炸。”

“嗯。”崇祯微微点头。

在只有黑火药的年代,要想威力大只能增加手雷火药填装量,相应的体积和重量也会增加。

“继续说,说完了再测试。”

“遵旨。”范景文后退半步把位置让给了汤若望。

“皇帝陛下,这分别是我制作的三号和四号手雷。三号手雷从里往外依次是火药,硬纸,铅丸,硬纸。四号手雷,从里往外依次是火药,硬纸,碎铁皮。它们的捻信长五寸,点燃后五息左右爆炸。”

崇祯轻轻点头。

三号和四号手雷只是尺寸上的放大,并无其他特殊之处。

没亮点也没毛病。

这个老外好像被自己的规则限制住了。

崇祯有些泄气的看向最后一个超大号手雷。

“陛下!”焦勖声音粗狂,给人一种憨憨的感觉。

“这是臣制作的五号手雷,臣给他取了个名字叫震天灭地雷!”

崇祯看着超大号的尺寸点了点头:“从分量看确实能震天灭地,就是不知有没有独特之处。”

“有,嘿嘿!”焦勖嘿嘿一笑,他拍着超大号手雷说道:“俺在手雷里面加了些佐料,最里面是火药,火药外面包了一层硬纸。硬纸外面放了四种东西,第一种是铅丸,第二种是砒霜,第三种是巴豆,第四种是辣椒面。”

“最外面是硬纸,捻信长十寸,点燃后十息后爆炸”

听完焦勖介绍后崇祯愣了好一会。

这厮外表粗犷给人一种憨憨的感觉,闲暇时还能写字出书一副书生气息。(《火攻契要》一书出自焦勖之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阐述火炮生产和使用的技术指南。)

没想到他制作的武器竟然如此阴狠毒辣。

辣椒面,砒霜,巴豆...

好家伙!

直接从热武器进化到生化武器。

这厮幸亏没有生活在二十世纪,否则妥妥的生化武器专家。

崇祯对焦勖的脑洞非常赞赏,他拍着对方的肩膀鼓励道:“焦员外郎果然是栋梁之材,朕心甚悦。”

夸完焦勖后崇祯转身继续对范景文和汤若望说道:“你们做的东西朕看了也很高兴。”

反正夸奖不要钱,崇祯毫不保留的对三人进行一番称赞。

“陛下过誉了,臣只是尽为臣之道而已。”范景文有些受宠若惊。

工部不同于其他部门,除了花钱就是花钱。平日里没少受到皇帝责备,这次被崇祯夸奖属实有些意外。

范景文年纪大,为官时间长,对衙门里的这点事门清的很。

试问工部有几个不贪的?

以前工部尚书张凤翔为例,他只当了不到一年的工部尚书,据说贪污的钱财已有数万之巨。

下面的侍郎能不贪吗?难道陛下不知道他们贪吗?

陛下显然是知道的,只是在工部任职的大多是人才,朝廷又是用人之际,只要不犯大错不贪大财,陛下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朕从内帑给你支取五十万两银子,安排工匠大批量制作手雷。滚木礌石之类的都要尽可能多的采买制作,以备守城。”

“遵旨!”范景文带头跪地,磕头领旨。

“起架,回宫!”



立刻马上那种。


刘文耀淡淡一笑:“太子已在直沽海船之上,只等我们一到,便可开船入海直奔铁门关。”

卫时春愣了下,“太子为何如此迅速?”

刘文耀面无表情的回答:“鄙人早已料到流贼会有此行,便提前让勇卫营的将士乔装改扮护送太子出京,一路快马加鞭,已到达直沽多时。”

卫时春愣了半天才缓过神,他想清楚整个过程后喃喃自语:“原来你这厮竟然让我们给太子当替死鬼!”

“可恶,可恨,可憎!”

“刘文耀,你等着......”

刘文耀面无表情的看着这些人,心中倍感无奈。

他能指挥勇卫营的人?

出此计谋之人根本不是他,而是当经皇帝大明天子!

他名义上安排朝臣勋贵与太子一同前往南京,实际上是让这些人当诱饵,替太子挡刀!

不出事还好,出了事他刘文耀出的主意!

皇上怎么可能让群臣当替死鬼?他可是爱臣如子的好皇帝啊!

(明季北略:高文采,锦衣卫千户。守宣武门,城陷,父子一家十七人,俱自杀,尸狼籍于路。

云京邸之变,文臣大臣缢者多,而自杀者少。予观高公有四难焉。自杀,一难也。武臣自杀,二难也。小臣自杀,三难也。一家自杀,四难也。呜呼!非烈丈夫其能如是也?)

(本人认为武官以战死沙场为荣,所以给这个历史人物安排了一个光荣的结局。)

京师,皇城。

去往坤宁宫的路上,崇祯突然想起一件事,他急忙问道:“王承恩,太子怎么样了?”

“回陛下,太子已由勇卫营将士护送至直沽,只等南迁队伍一到,便可登船入海直奔南京!”

“哦,如此甚好。南迁队伍可曾遇到危险?”

“南迁队伍的消息兵部每日一报,昨天平安无事,如果有事,就在今夜!”

崇祯点点头。

明天就登船了,李自成没有水师,想在海上拦截太子绝无可能。

他问这些并不是关心南迁队伍,那些人虽然都是忠臣,但忠臣就不能误国吗?

他只关心太子一人。

太子是能否将刘泽清处死的关键人物,不能出任何意外!

来到坤宁宫,崇祯困意渐浓。

连日来的操劳让他心神疲惫,现实里的皇帝与他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他不但要想方设法保住北京,还要和这帮文武官员斗智斗勇。

累,太累了。

在周皇后的安抚下,崇祯快速睡去。

......

清晨,前门大街。

“卖报卖报!”

“崇祯十七年,两文钱一份,一份两文!”

起早的人们刚倒完屎尿,便看到几个十来岁的孩童拿着一摞纸从眼前晃过。

“报?朝廷的邸报往外卖了?”

“不像,朝廷的邸报可不叫崇祯十七年,敢用万岁爷年号的人肯定是个狠角色。”

“咱就说啊,有没有一种可能这是皇上的报。皇上最近缺钱缺的厉害,不但把皇宫里的物件往外卖,还搞什么皇城半日游,一千两银子就能参观皇宫!”

“有可能,反正只有两个子儿,买来瞧瞧。”

拿到报纸后,那人打开查看,只见一行硕大的黑字映入眼帘:

崇祯十七年第一期。

皇帝赦令:免全国一年田赋,废三饷,永不加赋!

买报的人以为自己眼睛花了,拿起报纸上下左右认真翻看了一遍,问旁边的人:“兄弟,我没看错吧?这邸报上说皇上免全国一年田赋?”

他问的是个年轻的读书人,读书人伸手接过报纸看过后也是一脸的不可思议。



内阁首辅魏藻德和他的党羽听到李邦华捐家产时,纷纷低头冷笑不止。

高情商:捐钱升职。

低情商:卖官!

他们笑李邦华官迷,没脑子,李邦华已经是二品大员,加少傅衔,再往上就是三公正一品了。

如果时间倒退一年,捐钱买官的行为还说得过去,毕竟那时候的大明朝还有口气。

现在大明已经是大厦将倾,危如累卵。就算筹款白银百万两,也阻止不了灭亡。

何必呢?

不如留着钱,早早做改朝换代的准备。

更可笑的是,崇祯只说了句大大有赏,却没说赏赐什么,分明是空口之谈。

“臣王之心,累受皇恩,愿捐捐出半数家产,以助剿贼!”东厂提督王之心随后跪倒在地,忍痛捐出一半财产。

崇祯嘴角抽了抽,这厮是真财迷,被敲打过后还敢保留一半家产,属实有点人为财死的意思。

他眯着眼,心里虽然不满,脸上却装作十分高兴的样子:“王之心忠心可鉴,官升三品!”

王承恩也想捐,可他的钱早就捐了,兜里仅剩的十两银子也拿不出手,顿时有些懊恼。

吴梦明想起朝会前崇祯召见时说过的话,为了迎合皇帝也为了自保,只能硬着头皮说道:“臣,愿捐银一千两!”

“好!吴指挥使官升一级!还有没有捐银子的?”

“臣愿捐银五百两,以解燃眉之急。”

“臣愿捐一千两。”

“臣愿捐八百两。”

......

在李邦华的带领下,四十多个朝臣纷纷捐款。

崇祯算了算,捐的银子从几十两到上千两不等,总数不过五万两!

“还有没有要捐银子的?”崇祯面无表情再次询问。

百官们鸦雀无声。

想捐的都捐了,剩下的用沉默表达了态度。

“好!”崇祯顿了顿,“既然没有捐银的,朕要借钱了。”

“有没有借钱给朕的?”

借钱?

听到这两个字,内阁首辅魏藻德差点笑出声。

崇祯啊崇祯,你贵为一朝天子竟然向臣子借钱,你不要脸面难道皇家也不要吗?

现在这个情况,借和捐有区别吗?募捐都募不到钱,借钱会有人借给你?

简直是猪脑子!

其余人却有不同的想法。

如果崇祯向他们借钱,能不借吗?

显然不行。

该怎么应对呢?朝臣和勋贵们低着头苦思冥想。

王承恩见无人应答,有些着急。这样下去怕是要冷皇爷的脸面,于是急忙向王之心眨眼。

王之心被王承恩瞪得难受,在心里叹了口气,再次跪倒说道:“万岁,臣愿借五百两助朝廷剿贼。”

“好好好...孺子可教也!”

又等了片刻,见众人不说话崇祯直接点名:“户部左侍郎?”

户部左侍郎王正治先投降李自成,后投降建奴,长了一副贞洁的脸却有着婊子般的性格。

崇祯决定先拿他开刀。

王正治暗地里撇了撇嘴,规规矩矩的站出来拱手施礼:“万岁,臣在。”

“家里有多少现银?”

“这...”王正治有些犹豫,问的太直接了,他知道崇祯肯定憋着坏,但不知道是什么坏。

想了想,最坏的结果是抄家。

如果真敢抄他的家,李自成来了他第一个打开城门。

王正治算清家里银子的零头后说道:“回万岁,臣家里有现银约有百两,其他财产倒是有一些,不过都物件,不是现银。”

“哦。”崇祯眯着眼,“既然钱不多,朕就少借点,借一半如何?”

王正治一脸的不可思议。

崇祯穷疯了吧?

一百两银子都不放过 ...

“这...”他想说不借,却慑于皇帝的威严张不开口。

借?

借出去的钱肯定要不回来。

憋了好一会,他才磕磕巴巴的说道:“陛下,臣上有老下有小,五十两银子怕是花不了几天。”

“王侍郎放心,只要有朕一口吃的,就饿不到你们全家。”

崇祯的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王正治也不好再反驳,只能哭丧着脸答应。

崇祯面无表情的继续问:“工部范尚书何在?”

工部尚书范景文躬身施礼,“臣在。”

“家中有多少现银?”

范景文毕恭毕敬的说道:“现银不足五十两。”

“既然这么少,朕就不跟你借了。”

其他人眉毛一挑,抓住了重点。

虽然范景文说的是实话,但只要像他一样装穷装可怜就能躲过一劫。

“张缙彦何在?”

“臣在。”

“家里可有现银?”

兵部尚书张缙彦一脸为难的跪倒在地:“回陛下,臣为官清廉,家里早已无钱可用。”

王正治斜视着张缙彦,心中感叹:这厮太狠了,竟然一文钱都不想借。

崇祯面无表情的问道:“张尚书说的可是实话?”

“臣,不敢说谎。”

“内阁首辅?”崇祯脸色越来越难看。

在众人的注视下,内阁首辅魏藻德缓缓出列,不紧不慢的说道:“臣愿借五百两银子,以助剿贼!”

“不不不,魏卿错会了朕的意思,朕是问你家中有多少现银!”

魏藻德心中冷哼一声,朗声说道:“臣家境贫寒没有现银,靠借钱度日,刚才的五百两银子也是臣借的。”

王承恩站在旁边咬牙切齿,这些人贪的钱比国库还多。朝廷危难之际不但不慷慨解囊,反而一毛不拔,实在可恨。

他看着崇祯皇帝的背影,恨自己不是魏忠贤,无法震慑朝堂,不能为皇帝解忧。

“成国公?”崇祯毫不在意,随即把目光放到这位一等公身上。



“暂时不用,朕还有更好的办法。”

将众人召回乾清宫后,崇祯眼前只剩下一个问题。

“范尚书,工匠临时告归的事朕会让锦衣卫查清楚,勿要担心。你管着工部和三大营,可以将手雷提前交给士兵们操练了。”

“臣遵旨。”

“汝等回去后各司其职,内阁要替朕管好朝堂。”

“臣等遵旨,臣等告退。”

等四个阁臣离去,崇祯立刻吩咐:“李若琏,去将工部工匠告归的事查清楚。”

“王之心,朕要征用离京勋贵和朝臣们的府邸,你去将他们府上剩下的东西都搬到皇城来,掘地三尺看看有没有藏金子银子。”

承天门外。

勇卫营千总李左牵着马,站在队伍最前面。

“陛下,臣此行定不负皇恩!”

崇祯看着三百勇卫营士兵,心中满是遗憾。

现在大明能称精锐的只有两支队伍,一支是镇守辽东的关宁铁骑;另一支就是眼前的这些人,由腾骧四卫改编而来的勇卫营。

可惜啊!

勇卫营四将只剩黄得功一人,留守京师的人太少,而黄得功远水又解不了近渴!

哎!大明处处是遗憾,每次想起都是满地的叹息。

好在,他崇祯来了。

崇祯拍着李左的肩膀问道:“此行有什么打算?”

“袭扰敌军,让其缓行。”

“如何袭扰?”

李左不假思索的说道:“臣找一个偏僻的地方藏起来,等流贼大军一到,我们三百人用弓弩、鸟铳、火铳偷袭。就按陛下所说的,不求伤敌,只要能延缓他们的行军速度就行。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臣和手下的弟兄们已经跑远了。”

“如此反复,应该能拖延他们一两日的时间。”

崇祯轻轻摇头...

为了能让王宝林顺利加入流贼,这个消息已经被当做筹z码传出去了。继续用这个打法,搞不好第一天就会全军覆没。

不过...有些话他不能说。尤其是王宝林,那是他的底牌。

想了想,说道:“李左你的战术不行!”

李左有些不服。

论读书的才华,他自认为没有与皇上比较的资格。

若论行军打仗,他觉得不比皇上差。

皇上虽然也读兵书,但在脑子里带兵和实际带兵是两码事。

说句难听的,皇上在带兵打仗方面还是个雏儿!跟他这样有实战经验的没法比!

见李左不服,崇祯淡淡笑道:“不信的话你我君臣二人就在这推演一番,现在你还是你,朕是刘芳亮。朕的大军日行五十里,骑兵在前步兵和辎重在后。”

李左点头,“臣第一日就按照刚才所说的办,陛下如何应对?”

“前提是你们没被探马发现!好,朕就让你们第一次偷袭得手。被偷袭后朕有了准备,第二次你该怎么做?”

李左有点心虚,他虽然带过兵,但是带兵出城打仗的次数也没多少。更多的是驻守皇城,保护皇上安全。

加上问话的是皇上,顿时有些语塞。

“不知...不知陛下有何准备?”

崇祯没有卖关子,笑眯眯的说道:“朕会在第二日提前准备好三支轻骑,分别布置在前军,中军和后军;一旦遇到偷袭,这些人会立刻投入战斗进行追击。”

李左想了想,说道:“臣还是按照之前的办法,但这次的战术是绕后,偷袭成功后向南逃。如果追击的人少,臣会尝试反杀追兵。如果追击的人数多,一样可以延缓大军行军速度。”

“你能跑得掉?”

“臣自认为可以!勇卫营的马都是上等马匹,善于长途奔袭,肯定能甩开敌军。”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