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秋日文学网 > 女频言情 >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白居易梁山伯全局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白居易梁山伯全局

高平 著

女频言情连载

永修地处九江市西南地区,古艾地,至今有两千年历史。西与武宁接壤,北与德安、共青及庐山市毗邻,东与都昌隔鄱湖相望,南靠靖安、安义、新建等县(区)。东部临湖,水网纵横,渔业兴旺;中部大片地域,丘陵绵绵起伏,往东尽是平原,农业发达;西部高山叠嶂,林木繁茂,蜚声海内外的千年古刹真如寺建于云居山中。修河从湘、鄂、赣边境向东南穿流,经本县吴城注入鄱湖,古有“装不完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之说。悠久的文化,独特的环境,世代的文明,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吴城有排工号子及起肩和拉木头号子;全县流传高腔、平腔山歌,尤其西南部的马口、滩溪、云山的《拖山歌》最有特色,2013年选为第十五届全国青歌赛规定曲目。小调遍布本县,分生活小调、坐唱小调两类,南、北与戏曲互...

主角:白居易梁山伯   更新:2025-02-19 14:37: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白居易梁山伯的女频言情小说《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白居易梁山伯全局》,由网络作家“高平”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永修地处九江市西南地区,古艾地,至今有两千年历史。西与武宁接壤,北与德安、共青及庐山市毗邻,东与都昌隔鄱湖相望,南靠靖安、安义、新建等县(区)。东部临湖,水网纵横,渔业兴旺;中部大片地域,丘陵绵绵起伏,往东尽是平原,农业发达;西部高山叠嶂,林木繁茂,蜚声海内外的千年古刹真如寺建于云居山中。修河从湘、鄂、赣边境向东南穿流,经本县吴城注入鄱湖,古有“装不完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之说。悠久的文化,独特的环境,世代的文明,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吴城有排工号子及起肩和拉木头号子;全县流传高腔、平腔山歌,尤其西南部的马口、滩溪、云山的《拖山歌》最有特色,2013年选为第十五届全国青歌赛规定曲目。小调遍布本县,分生活小调、坐唱小调两类,南、北与戏曲互...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白居易梁山伯全局》精彩片段


永修地处九江市西南地区,古艾地,至今有两千年历史。西与武宁接壤,北与德安、共青及庐山市毗邻,东与都昌隔鄱湖相望,南靠靖安、安义、新建等县(区)。东部临湖,水网纵横,渔业兴旺;中部大片地域,丘陵绵绵起伏,往东尽是平原,农业发达;西部高山叠嶂,林木繁茂,蜚声海内外的千年古刹真如寺建于云居山中。修河从湘、鄂、赣边境向东南穿流,经本县吴城注入鄱湖,古有“装不完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之说。
悠久的文化,独特的环境,世代的文明,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吴城有排工号子及起肩和拉木头号子;全县流传高腔、平腔山歌,尤其西南部的马口、滩溪、云山的《拖山歌》最有特色,2013年选为第十五届全国青歌赛规定曲目。小调遍布本县,分生活小调、坐唱小调两类,南、北与戏曲互有来往,《闺女选郎》等生活小调最显泥土芳香。
永修民间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故灯彩活动十分盛行,分锣鼓灯、歌舞灯两类。灯歌中的《红花满山开》1957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苏联广播,国庆十周年入选进京献演,1960年又由王震邀请进中南海演出。风俗歌中的《哭嫁》《照轿》,似哭似唱,音调系一句伸缩尾而成,乡土气味浓。儿歌有摇儿歌、牛歌等,牛歌系乡间放牛伢儿的歌曲,除学用山歌腔外,口语化的“三声腔”最能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生活音调又有叫卖音乐及吟诗调等。主要流传在永修县及比邻的武宁县、安义县、靖安县等周边地区。
民歌是劳动的颂歌。当年,吴城排工高喊震天动地的号子,拼力而作,每年输送木材百万立方。一代代农民在艰苦的农事劳动中,白天把民歌当茶饭,夜晚把民歌当被窝,战天斗地,换来粮棉丰收。而新民歌《红花满山开》系永修传统民歌《卖花调》与《上山调》嫁接填新词而成,说明创新是民歌发展的生命。
是人文地貌的名片,歌唱吴城,记住往日的辉煌,又联想候鸟乐园;歌唱云居山,激发人们上千年古刹真如寺一游。
2016年,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历史悠久,迄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素有“南有地盘舞,北有丝弦锣”之美誉。这是瑞昌人对本土民族文化流行特点的精辟概括,因其浓郁的草根艺术气息,形成了独特的湖滨草根文化风格。
丝弦锣鼓盛行于瑞昌市北片乡村一带,尤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已成鼎盛之势,广泛流传于瑞昌码头、流庄、武蛟、白杨等地,几乎村村寨寨都有丝弦锣,范围之广、艺人之多、影响之大、盛极一时,可以说是“村村锣鼓响,户户见丝弦”。
丝弦锣经过漫长的演绎,在演奏过程中逐步吸取江南丝竹、赤湖渔歌的韵律,形成自身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历经数代的传承,造就了一批批有影响力的丝弦锣新老艺人。
丝弦锣早期以锣鼓打击乐和吹奏乐为主。打击乐器有锣、鼓、钹、小锣,吹奏乐器有唢呐、三节号、笛子等,后加入二胡、弹拨乐等丝弦乐器。打击乐锣鼓演奏作为整个演奏过程中的主旋律,气势恢宏激昂,弦乐悠扬婉转,与打击乐丝丝相扣,交相辉映,其情其景美轮美奂,令人赏心悦目。演奏的曲牌迄今有100余支,如《朝阳歌》(上寿曲牌)、《七句半》(穆桂英下寨曲牌)、《札高围滩》(五龙二虎大战王燕章曲牌)、《青、步、折、江、雁》(岳飞大战牛头山曲牌)等,以《武马》《二坂》《朝阳歌》等为常用曲牌,这些传承下来的曲牌是民间艺术珍宝。
历代相传的丝弦锣鼓点子和曲牌,绝大部分都是靠长辈师傅口传心授,逐字逐段地记录下来,早期曲牌使用的是传统记谱法“工尺”谱,对于现代识简谱的后辈来说是一大难题。2008年开始,董洪珠、费重发、费重干和何深煌几位老艺人将丝弦锣鼓原“工尺”谱全部换记成现代简谱,并规范了锣鼓点子的节拍和曲牌调式,以便于丝弦锣鼓的演奏、普及和发展。
丝弦锣主要用于迎请菩萨游春、祈求龙王降雨、祈祷上苍赐福等民间习俗活动。锣鼓气氛热烈,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备受历代先人认可和推崇,练习锣鼓的团队不断增多,应用范围也扩大到玩灯杂耍、迎亲娶媳、开张庆典、喜庆婚丧等场合。
2016年,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瑞昌民歌大多数是单曲体,也有一部分联曲体,而秧号就是由十几首曲牌组成的联曲。其中的插歌大多来源于灯歌、小调。单曲体经发展变化,已萌生出二段体和三段体。其曲体基本形式是│AB│ABC│或│ABC│AB│。这些曲体实质上都是多段体的回旋曲体。如秧号《姐儿打扮捡棉花》《一个鸡蛋两个黄》等。秧号中的行腔唱调是瑞昌民间的传统唱法。俗话说“以字行腔、腔多字少”,“以调唱字、调少字多”。像秧号中的领唱及高亢自由的甩腔,均称之为腔,如秧号《齐动手开秧门》《一下田来歌一声》等。在秧号中以数说性的灯歌、小调演唱称之调。行腔大致有单歌形、呼应形、叠置形、综合形四种形体。属呼应形,即一人领唱、众人呼应。
的曲式结构,最常见的是两句式和四句式构成的曲式,也有各种变体。二乐句是曲式的基础,四乐句和其他某些曲式乐段,一般都是二乐句的变化、发展和扩充。四乐句的乐段结构在秧号中运用较多,并内含“起、承、转、合”的功能作用,形成较完整的音乐形象。秧号更具特色的是半句式、一句式的变体曲式。一般是用“衬字”和“衬句”形式,运用上、下句词体反复套唱。虽然形式短小,但展示了完整的音乐构思。如《今日扯秧今日插》(斩歌·散秧)《山歌不唱把牛牵》(斩歌·开秧禾)《齐动手开秧门》(扯秧号·落田响)等。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瑞昌文化馆收集到的瑞昌民歌(含秧号)有数百首之多,其中秧号六十多首,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民歌资料都没有保存下来。1978年,因编辑《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需要,文化馆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对瑞昌民歌秧号进行了全面的普查、搜集和整理工作,历时7年,共收集原始民歌资料三百多首,其中秧号38首,编印成《瑞昌民歌集》。
瑞昌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隆庆瑞昌县志》记载,瑞昌素有“兴行弦歌,之声不绝”的风俗。亦称“田歌”,属瑞昌民歌中的一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多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音乐特征。《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收录29首。作为广大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民间歌曲,已经有上千年历史。
两宋时期,随着商贸经济相互交往和流动人口增加,促进了瑞昌当地的文化交流和民间音乐发展,民歌秧号在此基础上产生融合、衍变。古时,江西茶叶生产发达,主要茶区分布在赣北、赣东和赣南,每逢谷雨季节,百姓上山采茶,耕田种地,一边劳作,一边唱着山歌、秧号,鼓舞生产劳动热情,调剂精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这种民歌小调生动活泼,委婉动听,充满了田园劳作的生活气息。
经过数代艺人挖掘、整理和传承,已形成浓郁的地方风格和音乐特征。几百年来,秧号一直流传于境内的农田耕作区域,如南片有横港、范镇、洪岭,中片有大德山、洪下、高丰,北片有横立山、南阳、夏畈、黄金、码头等。各地秧号号头较多,演唱风格各具特色。据历史记载,清嘉庆年间,秧号就在夏畈一带广为流传,到了晚清,朱普赞为秧号第一代传承人,其子朱朴义、孙朱美海分别为秧号第二代、第三代传承人。20世纪50年代,朱美海授徒传艺谈际洪,谈际洪遂为第四代传承人,师徒广泛演唱于夏畈、黄金、南阳、湖北阳新等地,深受广大百姓欢迎和喜爱。
主要分为扯秧号子和插秧号子两大类,按照时序演唱不同秧号曲调,表现了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秧号曲牌大多句幅宽松,演唱较自由,感情舒展洒脱,插歌活泼多彩,很有生活情趣。特别是插歌中的“穿歌”形式在赣北民歌中极其少见,如《姐儿打扮捡棉花》中,其穿段是“棉花歌棉花歌……”,歌词是“日头起山一枝花……”,穿段穿插于歌词的每句尾,既衬托了主题,又扩充了曲体。由于曲调的节奏松紧交替,穿段中的词意虚中有实,生动地表现了拾棉姑娘纯朴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秧号的唱词内容丰富,唱天文、地理、神话、古人、农事、物产,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尤其善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浪漫手法,使人听了别有风味,心旷神怡,如《齐动手开秧门》《打把金钩钓日头》《八洞神仙请上船》《摸个锂鱼好过年》等。有的还以极其精炼的措辞道出了时间、地点、人物动作、活路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如“寅卯辰、下田塍,齐动手、开秧门,发富贵、斗量金,摇钱树、聚宝盆”。唱词的规格多为七言两句韵,少数三言两句韵,每首曲目有固定的情节内容,但也有即兴创作和随意套用,如“摸虾斩歌”等。
衬句是瑞昌民歌地方特色的重要特征。衬字与地方语言极为密切,各种方言可导致不同特色的衬字。如瑞昌城郊方言爱衬以“得、呃、哟”;北片码头一带则爱衬以“儿、哟、嗬”;南片南义一带爱衬以“的、啰、嗬”;中片肇陈一带则爱衬以“哦、唉、哪哈”等。秧号有加连接衬句或穿插衬句的扩充手段,有句中的扩充衬句、句尾的补充衬句、句间的连接衬句、曲尾的扩充衬句等,表现在有时加虚字衬语来穿花插句,扩充词体,渲染气氛,如《风又大来雨又飘》《八洞神仙请上船》等。
源于生活,起于劳动,与农事生产紧密相连。每逢插秧时节,乡邻和亲友相互帮工,请短工插秧。为了消除疲劳,鼓舞干劲,加快插秧进度,东家会请一位擅唱秧号的“号头”领唱秧号,催工助兴。他们在扯秧和插秧时,领者打号,一唱众和,此起彼伏,声声入耳。歌声回荡在广阔的田野间,充满了田园情趣,令人心情愉悦,忘却了田园劳作的疲劳和困顿。
基本建立在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变宫、清角极少出现。旋律以 5 6 1 2 3 五声音阶行腔为主,以 5 6 1 2 6 1 2 3 四声音阶行腔次之,3 5 1 3 5 6 之声腔行腔的较少。(但以 3 5 1 三声腔为旋律的瑞昌隔山拖,则别具风味,独具一格。)秧号各调式旋律通常以某调式主音和支持音为骨架,向上下方扩展而成为四声或五声,如:3(5)6 1 2 3 5(6)1 2 3 5 2(3)5 6 1(2)3 5 6 5 6 (1)3 5 。以徵调式较多,其次羽调式,再者角调式和商调式,宫调式较少。其润腔音型有多种,如连续音装饰 ,连续回婉装饰,顿音装饰 ,倚音装饰 ,以及尾饰滑音 等。音调古朴,优美动听,散发出泥土的芳香。
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是都昌民歌中的一种民间小调,多采用徵调式和徵商结合的调性处理,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明末清初,开始在都昌镇、土塘镇、徐埠镇等地传唱,晚清时流传甚广。都昌人喜欢在正月十五闹花灯时载歌载舞演唱这类灯调民歌,故称为灯歌。
多是以展示男女情爱和叙事抒怀为主的一段体曲式的民间小调,采用独唱、对唱的歌唱形式,歌词通俗易懂,情感朴实真切。一般为二四拍,也有间隔插入三四拍,音乐处理上多运用颤音和上下滑音,旋律动感性强,特点鲜明。在全县广为传唱的曲目有二十多首,最具代表性的有《姑嫂望郎》《红绣鞋》《姑嫂观灯》《夫妻观灯》《染围裙》《卖棉纱》《补背褡》《打樱桃》《十绣荷包》《奉香茶》等,许多曲目久唱不衰。
其中的《姑嫂望郎》是一首两段体的叙事民歌,在音型结构和旋律处理上独具特色,全曲以十二个月开什么花为主线,“姑”唱单月,“嫂”唱双月,借花抒发对出门在外的哥哥和丈夫的思念之情。20世纪50年代初期,盲艺人黄昌冬怀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抒发对新社会新生活的热爱,在行走乡间时,把《姑嫂望郎》中“姑”唱的曲调和歌词,稍作修改,加以衬词衬句扩充句幅,全曲3段共19字,以《奉香茶》的歌名自拉自唱,开始在都昌镇和周边乡镇传唱。《奉香茶》仍属一首徵调式民歌,不同于《姑嫂望郎》的是,该民歌多处运用颤音和上下滑音的处理,曲调更加优美动听,加之朴实无华的歌词,通俗易懂,极富感染力,一经传唱,便受到大众的喜爱。
灯歌在江西众多传统音乐作品中很有代表性。1959年3月,《姑嫂望郎》、民舞《红绣鞋》《十绣都昌》等6个节目参加江西省群众文艺会演,分别获得演出剧本、表演、演奏奖。1960年4月,《姑嫂望郎》、民间舞蹈《打岔伞》、民间舞蹈剧《红绣鞋》参加全省民间艺术会演获奖。1978年,新一代传承人邵爱群参加全省民歌演唱会,《奉香茶》获得优秀节目奖,并在省广播电台录制唱片,作为《每周一歌》在全省播放。1985年,《奉香茶》作为对台广播曲目,在省电视台重新录制专题节目对台播放。1980年,《奉香茶》参加全国部分省市农民业余调演,获优秀节目奖。同年,瑞昌民歌手朱娥蓉赴中南海演唱《奉香茶》受到高度赞扬。1983年4月,都昌民歌手江新娥出席全国聂耳音乐年会,在庐山演唱了《奉香茶》《选花样》,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奉香茶》同年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歌曲》刊物上发表,《姑嫂望郎》《奉香茶》均收录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
2014年,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青阳腔
青阳腔是在明代嘉靖(1522—1566)年间,弋阳腔流入安徽青阳后与当地流传的戏曲声腔、地方语音、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结合而成的曲种,于明嘉(靖)、隆(庆)、万(历)(1522—1610)年间进入湖口流传至今。
湖口县位于江西省北部、北临长江、西濒鄱阳湖,交通便利,商贾辐辏,文人荟萃,戏曲盛行。青阳腔传进湖口后,很快便深受群众喜爱,流传盛广。并与当地流传的弹腔戏、饶河戏、文曲戏、采茶戏、黄梅戏、木偶戏等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相互竞争,促进了湖口县戏曲文化事业的发展。湖口县12个乡镇、121个行政村、30万人口,最盛行时竟然拥有110多个村级农民剧团,其中青阳腔剧团就有48个,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江西省戏曲之乡”。
由于老艺人相继谢世,青阳腔技艺已少有传人。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家中只剩老人小孩,无能力演出。日新月异的现代文化、生活,不断冲击和侵占了青阳腔的生存空间,使青阳腔出现了萎缩、滑坡趋势,严重威胁着它的生存与延伸,面临濒危状况。自1982年起,湖口县委、县人民政府对青阳腔采取了抢救保护等一系列措施,使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之花又重获了新生。
青阳腔不仅在湖口县生根开花,还流传至赣北都昌、彭泽、星子、瑞昌等地,而且传遍近半个中国,影响了川剧、湘剧、徽剧、赣剧、清戏、京剧、黄梅戏等戏曲剧种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青阳腔“滚调”的出现,使戏曲发生了重大变革。同时,它还传承了明代古戏曲艺术遗风,延续了明代古青阳腔遗脉,对于我们研究探讨明代流行的各种曲集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声腔和现在各地高腔剧种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国外众多国家级图书馆里,发现了明代极其珍贵的青阳腔资料,标志着青阳腔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青阳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