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郭小米徐静安的其他类型小说《重生六零:女配她拒绝当垫脚石 全集》,由网络作家“月藏云那里”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妈,给炒个鸡蛋吧,一天天的不是白菜就是萝卜。”徐建设边说边往嘴里呼噜呼噜地喝着粥。从徐建国到徐建设,徐家一家子四个孩子都正是长个子的时候。就是每天吃鸡蛋、肉、牛奶,也是转眼的功夫就饿了。而现在的饭菜根本就没有油水,感觉吃多少都没用。更何况还从来没有谁说吃饱过,大部分人家都是吃个半饱!“就是,就是。”徐静萍赶忙跟上两句。鸡蛋谁不想吃?“谁不想吃好的,有吗?”徐母不满的说,“有的吃就不错了,啥家庭啊?”大儿子有对象了过年就二十,马上要结婚了。她也要当奶奶抱孙子了,事是好事,就是钱从哪来,徐母一想就犯愁。这档口小儿子和大姑娘还要吃好的,可不就急了嘛。徐建设听见了不高兴,撅着嘴。徐父看了看,毕竟是小儿子就说:“明天早点去排队买肉吃,行不?...
《重生六零:女配她拒绝当垫脚石 全集》精彩片段
“妈,给炒个鸡蛋吧,一天天的不是白菜就是萝卜。”徐建设边说边往嘴里呼噜呼噜地喝着粥。
从徐建国到徐建设,徐家一家子四个孩子都正是长个子的时候。就是每天吃鸡蛋、肉、牛奶,也是转眼的功夫就饿了。
而现在的饭菜根本就没有油水,感觉吃多少都没用。更何况还从来没有谁说吃饱过,大部分人家都是吃个半饱!
“就是,就是。”徐静萍赶忙跟上两句。鸡蛋谁不想吃?
“谁不想吃好的,有吗?”徐母不满的说,“有的吃就不错了,啥家庭啊?”
大儿子有对象了过年就二十,马上要结婚了。她也要当奶奶抱孙子了,事是好事,就是钱从哪来,徐母一想就犯愁。
这档口小儿子和大姑娘还要吃好的,可不就急了嘛。
徐建设听见了不高兴,撅着嘴。
徐父看了看,毕竟是小儿子就说:“明天早点去排队买肉吃,行不?”
看到小儿子高兴了,也笑了笑。
“老徐,你就惯吧!这嘴,多少是个够?”
徐母絮叨了两句。
其实谁不想吃呢,一个月就吃一回肉,有时还买不上。
现在这年头,钱是固定工资,花钱的地方多的是,除了从牙缝里省,还能怎么着?
到底徐母去厨房炒了仅剩下的两个鸡蛋,端了出来。刚一上桌,瞬间就见了底。
这期间徐静安是一句话没有,只埋头啃着窝头吃着白菜,喝自己碗里的粥。
有鸡蛋她才能多吃几口菜,不然她只能啃咸菜。鸡蛋,肉之类的轮不到她。
正说着话,老大徐建国回来了。
徐静安起身去厨房给他端温在锅里的饭。
“老大,回来了,吃了没?”徐母赶忙问,徐建国垂着头丧着脸。
徐建国:“妈,我不饿。”
徐母诧异的问:“怎么了这是?不是送对象回去了吗?”
谈对象该是好事,可老大的样子怎么看都跟“高兴”这俩字对不上啊!
“嗯,没什么。”徐建国支支吾吾。
“老大,好好给我说话,到底怎么了?”徐父板着脸问。
一家人都看着徐建国。
徐建国丧着脸坐下:“妈,爸,多多说:结婚不要彩礼。”
“这是好事啊!”徐母诧异,“你怎么不高兴?还说什么了?”
“她要一份正式工”,徐建国把话说出来,反而没那么紧张了。
“这怎么办?去哪儿找啊?”徐母也头疼。现在工作这么难找,大家都不说话了。
“要不,再和多多好好说说?”徐母试探的提了个建议。
“我会的妈。”徐建国也没别的办法,只能多去跟对象谈谈。看能不能换个条件,工作这事他确实做不到。
“那就好赖再吃点。”徐父看说通了老大,把心暂时放下。
徐建国端起碗大口大口吃完,就回房了。
剩下的也没人再说什么话,都进房间各干各的。
徐父徐母上了一天班,累了要早点休息。
老二徐静萍上高三,老四徐建设上初三,都是升学的关键时期。
学校每天下午都加一节课,作业也多,学习紧张。
这就造成了如今的局面——徐家所有的家务,几乎都成了徐静安一个人的了。她连往外推都不知道推给谁。
每个人都有完美推拒的理由。即使大家心里都清楚,徐建设和徐静萍学习成绩一般,考试从来都是刚及格。
更别提老大徐建国了,人家也上班了!
21世纪的时候,男人下班回家一躺什么都不干,像是没长手的多的是!
更何况这个年代,在家不打老婆孩子的都能算得上是少见的好男人。家里有女同志的情况下,全国能有几个男人会下厨做饭、做家务?
这会儿,徐建国心情不好,肯定蒙着被子在床上挺尸呢!等徐静安把家务收拾好,又让大家洗漱了以后,楼道都安静了。
徐静安躺在床上,搓着刚洗完衣服的手。手冻的又红又疼,老半天才缓过来。
同屋的徐静萍已经睡了,她也赶快闭上眼,明天有的忙。
心里有事,第二天一早就醒了。听到徐母已经起了,忙把二姐徐静萍叫起来。
一起出去的时候,老四也打着哈欠起来了。
徐母拿着粮本,副食本,还有票据和钱,老二、老四拿着篮子,面带子,去替换徐父了,毕竟徐父后半夜就出去排队了。
徐静安把帽子,围巾递给徐母。
徐母嘱咐着:“你在家把饭做了,待会儿早点去,别忘了!”
“记得了妈,”徐静安送了徐母出去,马上进厨房熬粥,蒸窝头,切咸菜。
厨房都收拾好,又去了屋里,从衣柜拿出干净但打着很多补丁的内裤。
用针线给本就破旧的内裤缝了个大大的内兜。
拿着徐母给的三块钱和自己的四分私房钱。
把户口本,笔,针线,都放到书包里,再拿上两个窝头,边啃边出了家门。
花了一分钱坐车到了国棉一厂,没错就是女主所在的厂子。
去参加一场招工考试,一场内部人员给自己子女争取到工作机会的公平考试。
因为工作岗位有限,只能招三个,招谁呀?
领导们彼此都认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好多手段就不方便用了。
大家一起商议之后,就决定干脆统一考试吧,谁考上算谁的。
宣传部的工作岗位多好啊,竞争的人员多的是。
怕有工人举报,就决定今天趁大家都忙着排队买物资的时候,往工厂墙上贴张招工启事。
三十分钟后就摘下来。
如果有人碰上那就是运气好,也能参加考试。
原主就是那个运气好的!
徐静安到的时候正好碰到工作人员李继安准备揭告示。
“同志招工呢?我能参加吗?”
李继安扭头惊讶的看着徐静安,没想到还真有运气好的赶上了!
于是点了点头:“那赶紧进来,马上要开考了!”
“好的,谢谢您同志”。徐静安忙道谢。她也没问怎么大冬天的六点招工考试。
紧随其后进了考场,找个座位坐下,拿出笔,等着发卷。
等了不到两分钟,就发卷考试了。徐静安低着头答卷,一个小时后就要收卷。
64年10月,徐静安上了高二。
老二徐静萍通过她对象的关系,找了个在国棉三厂车间里的工作,一个月十四块。
工作需要倒班不说,车间里机器声音嘈杂。明明对操作步骤都记熟了,但一站到机器面前,还是傻眼了。
面前飞速旋转的纱锭,晃的人眼花。用手一摸,她的手都被烫红了。
还要在机器前来回不停地走,身上的汗就没停过。
据说夏天的时候,车间的温度比外面都高,可她不敢嫌弃!
别看她有高中毕业证,现在不是前几年了,城市的高中生、初中生年年有,已经没那么稀缺了。
可工作是有数的,一个萝卜一个坑。谁都想要一个轻松点的好工作,只能自己留心了。
徐静萍的对象——杨红兵虽长的一般,但家里条件好,只有他这一个儿子。
这还是她把身边的男生都扒拉了一遍,才挑出来的。要是没有她这张脸,杨红兵都不会多看她一眼。
她婆婆说,如果还找不到好工作,等结婚有了孩子她就退下来看孩子。
把她在国棉三厂会计的工作给了儿媳妇。不合适就和别人换。
就冲这个徐静萍就得捧着她婆婆。
只要接了这个班,她这一辈子就攥在她婆婆手里了。
到时婆家三个大姑姐、亲戚、朋友、邻居、还有她的班上的同事他们都会话里话外敲打。
想到这儿,她就想:不到万不得已不开这个口。
晚上客厅的气氛低沉的可怕。
“老大,你到底是怎么打算的?”徐母厉声问着徐建国,势必要徐建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徐父抽着烟,板着脸,盯着老大。
“咱们家什么情况你也知道,老二的工作当爸妈的都伸不上手,更没本事给她找。”
徐静萍撇了撇嘴,徐父的话听着就行了,不能当真。
有钱有人情也不会用在她身上,毕竟家里还有个老四。
“那,妈,你的工作 能不能给多多?我们结婚很快就会有孩子,到时你也正好在家抱孙子。”
“放屁——”徐母腾的一声站了起来。
徐静安明白,徐建国已经开始听进女主的话,要为自己的小家着想了。
“老大,是不是她说的?怎么着,没进门就想拿捏我?”徐母指着徐建国大声呵斥,胸口气的不停起伏,“能过就过,不能过别过,爱结不结!”
对于父母来说,自己孩子有错,一定是别人的锅!
徐父呼出含在嘴里半天的烟,“老大,老四还小,你妈也还年轻,你告诉她不用多想了。”
“徐建国,怎么这个家就是你们两口子的,别人都扎脖儿别过了?”老四徐建设从房间冲出来,两眼冒火的瞪着老大。
“老四,有你什么事?”徐建国急得冲徐建设吼。
“怎么没我的事?打咱妈工作主意就关我的事!”徐建设一句不让怼了回去。
老四早把徐母的工作当做自己的囊中之物。
毕竟当初老大的工作就花了不少钱和人情。家里的东西就这么多,谁都看在眼里,工作有多难找,谁也不傻。
“行了,”看见两个儿子吵了起来,徐母心疼的赶紧拦。
“这样,你们结婚的话,给你们买台缝纫机,工资不用上交。”
“那,我们住哪儿?”
“就住老二她们那间,老二早点结婚,老三晚上在外间支个床,不就正好。到时候妈给你打新家具,好好收拾收拾。”
徐建国想了想,这事可行。徐父也点头同意了。
毕竟老大徐建国和女主许多多谈对象都快一年了。
在现在这个见一面就结婚的年代里,这事都能说是奇景了。
等徐静安到了街道办的时候,办公室的桌面上放着半个杂面馒头、打开的饭盒,抽屉半开着。
隔壁传来主任说话的声音。说几句,停一会,应该是在接电话。而且可以看出来,这通电话来的很突然。
徐静安往四周看了圈,这会儿没人。她闪身进去,拉开抽屉,把开介绍信用的专用纸撕下几张,拿章一一盖好,放进空间。
再手脚利索的把东西放回原位,退了出去。
在外面等了5分钟,主任才出来。看到徐静安,“这是有什么事吗?”
“主任,我叫徐静安。在二中读高二,明天老师带我们去省城参加数学竞赛,后天回来。这不就来麻烦您开封介绍信。”
“好事啊,”主任笑呵呵。
2分钟后接过信,徐静安谢过主任赶紧离开了。再不走饭就凉透了。
一夜过去……
早晨吃完饭,把东西收拾好,又检查了一遍昨晚徐母给的钱票,都在。
“妈,今天上午上完课,到时候我就直接从学校出发,后天就回来了。”
“到外面别乱跑,看好东西!妈,我知道了。”等徐静安收拾好,家里人都走了。
拿出介绍信,再从空间拿出一张昨天提前盖好公章的空白纸,比照着重新写了一封报名参加招工考试的介绍信。
背上书包,其他的都放到空间,把门锁好。
这时路上的行人很少,往学校的方向走了一段后,坐上了去往钢厂的公交车。
过了一年,她又存下了3分钱的私房钱。嗯,比以前有进步!
到了钢厂往里走,发现有一堆人在那儿排队。赶快跑到那儿排队,拿户口本和招工用的介绍信给工作人员看后,得到了一张报名表。
填完表跟着人群来到一栋楼前,这里贴着告示。徐静安挤到前面才知道,报考的工位不同,考试地点也不同。她想报考的会计在西楼3层。
500多人也乌泱泱的往不同的方向分流。
等徐静安到了3楼,说了自己要考的工位,拿到条子,考完试才松了口气。
说是3天之后等通知,到时候会把录取名单贴在宣传栏里。
徐静安没有停留转身回了学校,学校教学楼后面有片小树林。她一进去就径直往里走,自己要找的人果然在那儿。梳着两个麻花辫,红上衣,黑裤子,坐在地上,背靠大树。
现在正是上课时间,师生们都在忙,外面没有什么闲人除了自己和对面的姑娘。
赵晓芳现在心里十分烦闷,她不知道该如何做才能打破现在的僵局。她成绩一般,毕业找工作的事近在眼前。
赵晓芳的妈妈就生了她一个,前年生病去世了。她爸爸在别人的介绍下娶了同一工作单位的临时工工人邓桃花。后妈来时带来了一儿一女都比她大。
赵晓芳的亲妈冯春草,曾经在地主家做过丫鬟。少爷、小姐、老太太、太太外加姨太太们,从吃穿到家产,主子们的明争暗斗她也是见过的。
一开始身体不舒服时冯春草没当回事,觉得抗几天就能过去。等冯春草感觉到身体不对劲的时候已经晚了。
这时候,她唯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女儿赵晓芳。
看到这里,徐静安马上确定了心意。第二套房子最符合她现在的要求。
刚走到胡同口,就看到小两口抱着两个孩子从里面走了出来。
看到脸生的徐静安就问:“同志,找谁呀?”
“同志你好,我叫徐静安。我是刚调到钢厂来的,在资料室上班。”徐静安拿出自己的工作证给对方看,“你们也知道钢厂人多,宿舍住不下,我想着来这里看看。”
对面的小两口一听,面带喜色:“那你可是来对了,同志你到我们家看看。”
两口子又转身往回走,到了最里面打开门,女同志抱着孩子边走边介绍:“我叫秦彩凤,看你年纪不大叫你一声妹子。”
“那我叫你一声秦姐,”徐静安笑着接话道。
“妹子,这房子还是5年前,我们结婚的时候盖的。虽然不大,但是你一个人住足够了。”
徐静安绕着看了一圈确实不错,比刚才在脑海中看到更真实一些。
“妹子,我这院里和厨房都接了自来水,做饭洗衣服都方便。还有就是能在家洗澡上厕所,地下有排水管道,用水一冲干净方便,不用出去受那个罪。”两个孩子不安分扯着身子要下地玩,秦姐把孩子们放到地上让丈夫看着。
“秦姐,你们这是双胞胎呀?”徐静安看着2个一模一样的男孩笑着问。
“可不是,一下子生了两个,一个人都看不过来,更别提上班了。”秦姐虽然嘴上说着抱怨的话,可脸上的笑就没停过。
“现在我们调动工作回老家东北,家里的老人也能帮衬一把,这不房子就闲下来了。妹子你觉得怎么样?”
“大姐,我不说虚的,确实看上了。价钱你想要多少?”
徐静安急着入住,秦姐两口子也是中午12点的火车急着走。
双方谁也没时间磨叽。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这套房子徐静安最终花了300块钱。
60年代房子不能私下买卖,属于国家统一分配。城市里有单位的单位分房,没有的要不就和家人挤在一起住,要不就出去租房。
徐静安和秦姐两口子到了办事处的时候统一口径,说两人是两姨姐妹(两人的母亲是亲姐妹,两人是表姐妹关系)。现在两口子要调回东北老家,正好表妹调过来没地方住,就把房子送给妹子了。
办事处的人什么没见过?可明面上也没有违反政策,秦姐夫又偷偷递了2盒烟。房屋执照最后还是办下来了。
秦姐两口子出来,接过徐静安递过来的钱,就直接去火车站了。
徐静安也转身回去,抓紧时间把房子收拾出来。不然晚上睡哪儿?
4月底的天气已经暖和了,水也不凉。都说东北人爱干净,家里收拾的利索。别看秦姐两口子有两个孩子,可家里的家具窗户、厨房都收拾的干干净净。
徐静安大致规整了一下,把自己要用的日常用品和厨房用具都一一摆放好。中午去空间吃了一顿,然后出来拿上篮子出去买点菜。
一夜好眠。
徐静安睁开眼发觉时间快到了,赶快起身。
随意垫补几口,出了家门。路上的人越聚越多,乌泱泱的一大片,走进钢厂。
徐静安到的时候,郭彩霞已经在单位等着了。
“郭姐,抱歉,我来晚了,”徐静安赶快道歉。
“是我来早了,”郭彩霞不介意地摆摆手:“咱们抓紧开始吧?”
徐静安马上变得严肃起来,两人开始认真交接。资料室的东西都有记录,每样都核对一遍,没有问题双方签字后都松了一口气。
刚上锅,就听到敲门声。打开门一看沈和就站在门口。看着沈和冻的通红的脸和耳朵,目光不由得变软了。
沈和心里明白,这苦肉计算是用对了。
冬天,天色暗的早。沈和没有多待,两人开着大门在院子里说了几句话,拿了些刚蒸的包子和豆包就走了。
徐静安一出门,就看到沈和那辆八成新的黑色二八大杠自行车靠在墙边。
据说这车的结实程度那是“人毁车还在”!
车架子大,前面的横梁又高,个子低,腿短的人骑的时候跨梁都费劲。
学的时候得摔上无数个跟头,个子低的人别说脚尖点不到地面,有的连脚蹬都都够不着。
送沈和出胡同的时候,迎面而来的寒风吹的徐静安更是缩着脖子。
转眼到了15号结婚那天,正赶上厂里开思想报告会。全厂的工人坐的笔直,没一个敢说悄悄话地。所以两人原本说好了,结婚就趁中午吃饭这一会。
谁知开完会,厂里给工人每人发了2斤国光苹果,3斤本地苹果和当地W县产的5斤雪花梨。拿到福利后,全厂职工都喜气洋洋。
所以沈和接徐静安回去的时候,两人骑着自行车,穿着绿军装,胸前戴着大红花,车把上左右两边各系着5斤苹果和梨。
冷风不停的往脖颈和袖口里灌冷风,脸颊更是冻的出了两坨高原红,手要是不小心碰到自行车,感觉心都冻的生疼。
让你深切的体会到什么是透心凉!
这一路引得行人纷纷羡慕的注视着他们。
到了沈家,一进门,还没打趣小夫妻两句就看到车把上的东西。一时间亲友们都问在哪儿买的水果,新郎新娘都抛在脑后了。
等知道是钢厂冬天发的福利,一个个都羡慕的不行。
沈母听到周围人的夸奖声,笑得更灿烂了。
虽说儿媳妇娘家彩礼要的多了,她当时心里也不高兴,可嫁妆送的也多啊!
满满一屋子的东西:从大件的家具,缝纫机和厚厚的6床棉被,到小件的手电筒,布料,还有一座儿媳妇名下的院子。
别看院子小,可现在找个好点的房子多难啊!钱最起码得要好几百不说,关键卖房子的不好碰到。
儿媳妇工作好,娘家远,亲家母有两儿两女都说闺女随妈肯定能生,再加上自己表姐亲自介绍的,儿子也看上了,自己夫妻俩也见过亲家母,通情达理,疼爱女儿,再没有这么十全十美贴合沈母心意的儿媳妇了。
两人手拿结婚证站在八仙桌前,在主席像的面前举行了婚礼。
旁边的长桌上摆满宝书、像章、红皮笔记本,脸盆、毛巾、布料……这些都是亲戚、邻居和同事们的贺礼。
两人先唱了一首革命歌曲,后背诵两段指示,最后三鞠躬——先拜领袖,再拜革命群众,最后才是夫妻对拜。
仪式结束后,给周围邻居亲朋和孩子们散糖。在孩子们一阵笑闹和周围客气的祝福声中散场,各回各家,各忙各的。毕竟下午还要上班呢!
第二天又看到儿子早早起来洗床单,不过那满脸的笑容遮都遮不住。
沈母会心的笑了。
过年期间,徐静安种的韭菜还没长大,其它的蒜黄和青菜都能吃了。虽然没多少但到底凑了几盘菜。十五的时候,徐静安掌勺。
“今天吃什么?”沈和凑到徐静安身边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