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李源杜甫的其他类型小说《我以诗词镇山河李源杜甫全文》,由网络作家“毕竟男儿多薄幸”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簪头刻着的,正是半只鸿雁。三个月后,文澜书院的演武场上,李源握着被汗水浸透的毛笔。前方三十步外,三丈高的“文气靶”正泛着微光,上面写着“凝胆成势”四字。“今日考校:以诗胆引动天象。”监考的王夫子负手而立,“苏明雪,你先来。”白衣女子上前,闭目吟诵《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话音未落,演武场上空竟凝聚出云雾,隐约可见洞庭湖水波荡漾。“不错,”王夫子点头,“诗胆引动水势,可入秀才中品。”轮到李源时,他凝视靶心,开口便是《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书册展开的瞬间,演武场温度骤降,鹅毛大雪从晴空飘落,靶心的“势”字被冰层覆盖,竟凝结出长城的浮雕。“停!”王夫子突然喝止,“此等‘天地势’为...
《我以诗词镇山河李源杜甫全文》精彩片段
—簪头刻着的,正是半只鸿雁。
三个月后,文澜书院的演武场上,李源握着被汗水浸透的毛笔。
前方三十步外,三丈高的“文气靶”正泛着微光,上面写着“凝胆成势”四字。
“今日考校:以诗胆引动天象。”
监考的王夫子负手而立,“苏明雪,你先来。”
白衣女子上前,闭目吟诵《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话音未落,演武场上空竟凝聚出云雾,隐约可见洞庭湖水波荡漾。
“不错,”王夫子点头,“诗胆引动水势,可入秀才中品。”
轮到李源时,他凝视靶心,开口便是《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书册展开的瞬间,演武场温度骤降,鹅毛大雪从晴空飘落,靶心的“势”字被冰层覆盖,竟凝结出长城的浮雕。
“停!”
王夫子突然喝止,“此等‘天地势’为何会出现在童生境?”
他盯着李源胸前若隐若现的书册,“你修炼的根本,可是传说中的‘万古诗魂典’?”
<场中突然响起骚动,李源注意到角落有个灰衣弟子正悄悄退场,袖口闪过一抹妖异的青色——与三个月前袭击商队的狼妖身上的鳞片同色。
深夜,藏经阁顶层。
李源借着月光翻开从灰衣弟子身上搜出的密卷,泛黄的纸页上画着妖域地图,标注着“血月祭”的日期:七月十五,地点在“断刃崖”。
最刺眼的是右下角的朱砂批注:“诱文澜弟子赴祭,取诗胆炼妖核。”
“果然有内鬼。”
苏明雪从房梁跃下,手中握着半截青玉簪,“方才在演武场,我看见那厮的玉佩刻着‘血爪印’——妖域‘裂骨族’的标记。”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起身。
断刃崖在书院百里外,若真如密卷所写,此刻恐怕已有弟子陷入重围。
李源摸着怀中的残页,想起白天在靶场看见的幻象:血月下,无数妖物捧着人类的诗胆啃食,其中一个身影竟与母亲有七分相似。
“快走,”他低声道,“带《将进酒》和《从军行》,这次要打妖物一个措手不及。”
当他们赶到断刃崖时,血色月亮正从山尖升起。
二十余名妖物围成圆圈,中央倒着七名书院弟子,其中一人正是白天监考的王夫子——他的胸
魄就要被炼成妖核!”
妖皇的爪子抓向光茧,李源本能地吟诵《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书册化作金色丝线,与母亲手帕上的丝线共鸣,在光茧外织成防护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的声音哽咽,笔尖却稳如泰山,“你以为用亲情就能动摇我?
我娘教我背的第一首诗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她要我看得远,站得直,哪怕是妖皇,也休想折了我的诗骨!”
金色丝线突然爆发出强光,光茧应声而碎,母亲的魂魄浮现,眼中含着泪笑。
李源接住即将消散的魂魄,将其融入书册——他知道,唯有让母亲的魂与万古诗魂共鸣,才能护她周全。
血月妖皇怒吼着扑来,却被“天下笔”划出的《天问》拦住。
当李源抱着母亲的手帕踏出归魂殿时,雾隐林的妖物们竟齐齐下跪——他们在这位人类少年身上,闻到了远古文圣的气息。
承明城的警报在子夜响起,十八道血色光柱从城墙升起,妖域的“血月祭坛”竟在城下设伏。
李源抱着母亲的手帕站在城楼,看着下方密密麻麻的妖物,每只都背着“蚀骨弩”,箭头泛着黑血。
“启动‘诗城阵’!”
他大喝一声,《清明上河图》的虚影从“天下笔”中飞出,化作汴梁城的繁华图景,覆盖整座承明城。
商铺、酒肆、茶楼在虚空中浮现,每个摊位都飘着诗句凝成的灯火:“‘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人间烟火,容不得妖邪践踏!”
妖物的弩箭射来,却被“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柳条卷住,化作春泥。
苏明雪带着文澜弟子在城头布下《九歌》战阵,湘君湘夫人的虚影持剑而立,每斩落一只妖物,便有“魂魄毅兮为鬼雄”的战魂加入战阵。
“李源,祭坛在城南角!”
母亲的魂魄在书册中低语,“当年我藏的《离骚》残卷,就在祭坛核心!”
他望向城南,十八座祭坛正组成血色圆月,中央悬浮着染血的《离骚》残页。
深吸口气,李源吟诵起《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笔锋化作祭祀用的玉琮,撞向祭坛。
血月妖皇的虚影突然在祭坛上方显形,十二只爪子
老槐树的影子在砖墙上拉得极长,李源指尖摩挲着《唐诗三百首》泛黄的纸页,油墨香气混着街角豆腐坊的豆腥气钻进鼻腔。
母亲总说他看书时像尊泥塑,却不知那些“之乎者也”早就在他视网膜上烙成了星图——从“床前明月光”到“大江东去”,从长安城的月光到泰山顶的云雾,他用捡废品攒的钱跑遍了二十三个省,把九百座古建筑的轮廓刻进了骨髓,他好想他的母亲。
暮色漫过青石板时,他闭上眼感受晚风的温度,再睁开时,他做了一场关于中华诗词的梦。
“嗷——”撕心裂肺的嚎叫从巷口传来,三具佝偻的躯体正撕扯着一具尸体,青灰色的皮肤下蠕动着鳞片,指节末端是尺长的利爪。
李源踉跄后退,鞋底碾碎了什么——低头看去,半截狼首妖物的头颅正汩汩冒血,浑浊的眼珠还在转动。
“是人族!”
左侧妖物突然抬头,鼻孔剧烈歙动,“带回去给大祭司炼血!”
喉间泛起咸涩,李源本能地后退,后背撞上斑驳的土墙。
前世背得滚瓜烂熟的诗句不受控制地翻涌,他听见自己沙哑地吟道:“会当凌绝顶——”话音未落,指尖突然迸射青光,一本虚幻的书册在胸前展开,泛黄的纸页上浮现出杜甫的《望岳》。
青铜色的笔锋从文字中凝结,化作三尺长剑握在掌心,剑身上“齐鲁青未了”五字闪烁金光。
最前方的妖物挥爪劈来,剑光闪过,鳞甲碎裂声中,妖物的手臂应声而落。
“文、文气!”
右侧妖物骇然倒退,“你是儒门弟子?”
李源无暇细想,诗句脱口而出:“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笔锋上的金光骤然暴涨,化作雄鹰虚影扑向妖物。
他这才惊觉,胸口那本书册的轮廓竟与记忆中的《唐诗三百首》分毫不差,每首诗都在页脚泛着微光,仿佛随时能化作武器。
当最后一只妖物倒地时,远处传来马蹄声。
十余道身影踏月而来,为首者身着青衫,腰间玉牌刻着“文澜书院”四字。
他扫过满地妖尸,目光落在李源手中的虚文书册上,瞳孔骤缩:“童生境凝出‘诗骨’?
你是哪个学宫的弟子?”
李源摘下眼镜擦拭血迹,镜片后的眼睛倒映着对方腰间的玉牌:“我……来自另一个世界。”
密信,他们打算在文会时用‘妖化诗胆’扰乱会场——你看这墨色,分明是妖血浸泡过的‘蚀骨墨’。”
李源摸着竹简上的暗纹,忽然想起母亲曾在他课本上画过的防蛀符——与这密信上的妖纹竟有几分相似。
他抬头望向宫墙,夕阳正将“正大光明”匾额染成血色,忽然低声道:“告诉张执事,准备《出师表》和《满江红》,这次文会,怕是要见真章了。”
文运台位于七国交界处,高达千丈的汉白玉平台直入云霄,中央的“天下笔”如巨椽插在云海中。
李源踩着云雾登台时,六国代表已各占方位,齐国太傅正阴鸷地盯着他怀中的木盒——里面装着大楚的《春秋》残页。
“今日文会,默写真经,”主持的文运阁老声音如钟,“能让‘天下笔’共鸣者,得掌文运!”
齐国太傅率先动笔,墨汁刚触纸便泛起妖异的红光,他默写的《春秋·僖公二十二年》竟出现错漏,字句间爬出黑色藤蔓,向李源的方向蔓延。
“雕虫小技。”
李源打开木盒,残页自动飘向空中,他提笔蘸取朱砂,笔尖落下时,《春秋》原文在虚空中浮现:“夏,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
黑色藤蔓触碰到真文瞬间灰飞烟灭,齐国太傅脸色大变,袖口突然甩出三支毒箭,直奔李源面门。
千钧一发之际,苏明雪从台下射出《九歌·湘夫人》的水箭,将毒箭击落。
“作弊者,当受‘文刑’!”
文运阁老怒喝,齐国太傅却突然露出狞笑,咬破舌尖喷血在“天下笔”上:“妖血祭笔,蚀骨焚魂——我得不到的,你们也别想!”
巨笔剧烈震颤,笔尖滴下黑血,在台面上腐蚀出妖纹。
李源感觉胸口的书册发烫,残页上的“犯我强汉者”突然与“天下笔”共鸣,他福至心灵,朗声道:“‘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此乃我华夏千年文魂,岂容妖邪玷污!”
书册化作金色巨卷展开,《史记·陈汤传》的全文浮现,每字都如烈日灼烧。
黑血妖纹在真文下滋滋作响,“天下笔”重新绽放光芒,笔尖自动沾上李源的朱砂,在虚空补全了《春秋》缺失的章节。
当最后一个“诛”字落下时,七国边境的妖域大军突然传来惨叫—
口插着妖爪,诗胆正被妖将握在掌心。
“吟——”李源咬破指尖,在虚空写下“醉”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酒气化作银河倒悬,妖物们还未反应,便被滔天酒浪卷入深渊。
苏明雪趁机甩出《九歌·国殇》,楚军战魂虚影持戈而立,拦住企图逃窜的妖将。
“把诗胆留下。”
李源踏剑而来,笔锋上“天生我材必有用”七字闪烁,“否则,让你尝尝‘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滋味——我的诗胆,你吞不起。”
文澜书院的传讯鹤掠过都城“承明城”上空时,李源正望着城墙上斑驳的《孝经》石刻出神。
三个月前在断刃崖收缴的妖域密卷,最终辗转到了礼部尚书案头,此刻他奉召入宫,腰间挂着象征“文谏郎”的玉牌。
“李大人,陛下已在御书房等候。”
宦官掀开朱漆宫门,殿内檀香缭绕,案头堆着尺高的军报。
皇帝赵景和皱眉看着舆图,指尖划过西北边境的“黑风峡”:“妖域二十万大军压境,而我七国还在为‘文运台’的归属争斗——李爱卿,你说该如何破局?”
李源摊开从书院带来的《春秋》残页,笔尖蘸墨:“昔年孔圣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今七国各执半卷,不如以‘文会’定归属——谁能在文运台上默写完整《春秋》,谁便掌‘天下笔’。”
殿外突然传来喧哗,锦衣男子甩袖而入,腰间玉牌刻着“齐国太傅”四字:“竖子妄言!
我齐国文运昌盛,何须与尔等小邦——‘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李源突然开口,“《春秋·庄公四年》有载:‘远祖也,襄公将复九世之仇乎?
’贵国如今丢了河西五城,却还在纠结文运台虚名,难道忘了‘国虽大,好战必亡’?”
太傅脸色铁青,正要反驳,李源已提笔在宣纸写下《过秦论》片段:“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文字化作长城虚影,在舆图上的黑风峡处蔓延,将妖域进军路线生生截断。
赵景和拍案而起:“好!
七日之后,文运台之会,寡人便以‘天下笔’为赌注。
李爱卿,你可愿代我大楚出战?”
退朝时,苏明雪在宫门口等候,递过一卷竹简:“从齐国使馆截获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