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抖音热门的其他类型小说《那个叫做老家的地方结局+番外》,由网络作家“扫院小僧2317”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着父母一起周边逛逛,总是觉得陪伴父母的时间太少,但是现在农村的现状让父母也觉得待久了平淡无味,他们曾经的同龄人要么不在家要么不在了,白天的无聊夜晚的寂静给他们的感觉不再是宁静而是孤独,这种感觉是有一次和父亲通话时感受到的,当时通话父亲说起比父亲小两岁的邻居xx死了,我当时只是感叹邻居年纪不算很大,但是感觉父亲却更加伤感,事后我思索了一下发现了事情原因,邻居不仅是邻居更是父亲小时候的玩伴,在那个没有电视娱乐的年代没有比同伴之间的玩耍更快乐的了,年老的人不一定就需要安静,可能他们更怕孤独。三天四夜一晃而过,因为是晚上10点的飞机,我本想下午7点再走,离别总是不舍,但是父母一直催促我早点出发。下午四点半在我回来的时间点,在落日余晖下,我再...
《那个叫做老家的地方结局+番外》精彩片段
着父母一起周边逛逛,总是觉得陪伴父母的时间太少,但是现在农村的现状让父母也觉得待久了平淡无味,他们曾经的同龄人要么不在家要么不在了,白天的无聊夜晚的寂静给他们的感觉不再是宁静而是孤独,这种感觉是有一次和父亲通话时感受到的,当时通话父亲说起比父亲小两岁的邻居xx死了,我当时只是感叹邻居年纪不算很大,但是感觉父亲却更加伤感,事后我思索了一下发现了事情原因,邻居不仅是邻居更是父亲小时候的玩伴,在那个没有电视娱乐的年代没有比同伴之间的玩耍更快乐的了,年老的人不一定就需要安静,可能他们更怕孤独。
三天四夜一晃而过,因为是晚上10点的飞机,我本想下午7点再走,离别总是不舍,但是父母一直催促我早点出发。
下午四点半在我回来的时间点,在落日余晖下,我再一次出发,母亲去串门了,母亲的记忆力有点差,总能记起陈年烂谷子却想不起来我哪天回来,哪天回家,父亲不让我告诉母亲我要走了,我同意,四年前,我开车拉着老婆孩子走的时候从反光镜里看到母亲在抹眼泪,我不想看到母亲在送我的时候再抹眼泪,父亲还是送到胡同口,我打开车窗扭头道别,同时深深地吸了一口故乡的空气,将它铭记在心底,二十多年前的老家已经篆刻在记忆深处,永远不会磨灭,我想把现在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印在脑海中,车行至路口马上就要拐弯,从反光镜里看到父亲仍然立在原地,我得眼泪流了下来。
我知道,无论我走到哪里,老家永远是我心中的那片净土,是我灵魂的栖息地。
回老家除了看望父母亲人,还有对最美好年少时光的追忆,也许在老家待上三天你就觉得平淡而无味,但过了半年你又开始想他了。
我住在山东威海,我的老家在河南漯河,这一海一河相距一千公里。
我已经四年没有回老家了。
前三年是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去年是因为父母居住在河南鹤壁,我的时间、孩子的时间要凑上父母的时间才好,凑来凑去不合适又滑过了,回老家看看的想法一直萦绕心头。
今年三月中旬父母要回老家住住,我决定不再凑时间自己先回家看看。
下午两点半下了飞机,联系租车公司办理车辆交接手续,设置导航开始自驾回家之旅,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那是一种交织着熟悉与陌生、亲切与感慨的独特体验,两个小时下了高速转入省道、县道,窗外的景色由灰黄渐次转为嫩绿,大片大片的麦田一眼望不到头,这在威海是完全看不到的。
现在但凡出门我几乎是完全屈服于导航,跟着导航走街串户,不知不觉中一些脑海里曾熟悉的地名出现在路牌上,我知道家近了,心里一下子踏实了。
田间掠过一些桃树、油菜地,桃花只是露出点粉白,油菜花已经盛开了,一片片淡黄,不仅在田地里,路旁的小沟沿,谁家院落的门口散落着,一股股清香飘入车内,淡淡的有点甜,沁人心脾。
我索性降下车速把车窗打开,任由凉风裹挟着泥土味和花的清香吹进来,那是故乡的味道让人沉醉让人舒畅。
走到村口的时候正对着夕阳,通红的夕阳宛如一个巨大的火球悬挂在天边,火球的周围散发着金色的光芒。
远远的望见父亲像往常一样在房后的胡同口等我,他的影子在夕阳下拉的很长,我的心中顿时满是愧疚,虽然每周都会和父母电话、视频,但网络终究是虚拟代替不了现实,只有在身边才会心安。
车停在家门口原来的地方,家和以前一样,正房是青砖蓝瓦的四间瓦房,带一个院子,院子的东侧有两间厢房用做厨房,院子西侧有菜地、洗漱间和几棵果树,几十年几乎没有变过。
只不过老式的瓦房在东西邻居楼房的映衬下就像一个窝棚。
关于房子父亲也有过拆了重修的想法,但这个想法一说出来就被母亲否决了,我和弟弟知道后投了中立票,但实际意见也是否决票,母亲的意思主要是我和弟弟都在外地安家落户
外多了,不少是城里人坐车到我们那里看油菜花、桃花的,公交车刚进站他们就像保镖一样一拥而上跟着车跑,车子停稳车门一打开便争先恐后往车里挤,有时候公交车挤的连车门都快关不上了,还有人不放弃拽着车门把手不撒手,售票员一边朝着人群摆手”上不了了,上不了了等下一班“,一边催促司机快点开车,没挤上车的人不舍弃一边朝公交车挥手一边追着车跑,跑出几十步后看公交车没有停下的意思,这才眼巴巴目送公交车离开,旋即又会把目光转向身后来回扫视希望下趟车赶快来人能少点。
我那时候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这帮城里人是不是傻,不就是桃花嘛有什么好看的,可能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或许是那个时候本就无心赏花,如今到这这个季节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桃花,我想做个傻人但更多时候也只是奢望。
这次回家正赶上桃花已开,“桃花会”却还没到,我提议去看桃花,父母欣然同意,因为是工作日时间,桃花园里比想象中安静许多,偶有几辆车停下去拍桃花,大家虽不认识走碰头相视一笑。
今天我们是以旅游者的身份看桃花,我们去了几处有油菜花的桃花林,走近桃花林,细细端详那一朵朵娇艳欲滴的桃花,才发现它们各具风姿。
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花蕊,宛如一位位盛装出席的仙子,微微颔首,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恰似一个个羞涩的少女,半遮半掩,透着几分娇俏与神秘,还有的是花骨朵儿,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就像一颗颗孕育着希望的珍珠,等待着合适的时机绽放自己的美丽。
桃花的颜色也是丰富多彩,有粉如胭脂的,那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花瓣柔嫩细腻,仿佛轻轻一碰就会渗出汁液来,有白里透红的,宛如少女娇羞的脸庞,透着一种清新淡雅的气质,还有深红色的,犹如一团燃烧的火焰,热烈而奔放,彰显着生命的活力与激情。
越走越深不觉间将自己置身于一片花海中,一阵风吹过送来了更浓的油菜花的花香,桃花跟着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我不禁想起唐寅的《桃花》,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
磙转动,麦粒从麦穗上脱落下来,这叫“碾场”,碾上几遍后把麦秆翻过来再碾几遍这叫“翻场”,碾完后麦秆变成了麦秸,把麦秸垛成堆存放以后用来烧火做饭,把麦秸清理干净后剩下的就是麦粒了,但是这时候的麦粒并不干净里边还有没完全脱离的麦皮,这就需要用木掀将麦粒扬起来让风把麦皮吹走这样留下来了就是相对干净的麦粒,这个过程叫“扬场”,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灰尘,人们往往灰头土脸,但丝毫不在意。
只有这个过程结束了小麦装袋归仓,收麦才算告一段落。
整个过程看似不复杂但真要干完颇费时间,麦收时间少说要持续一个来月,要是遇到下雨天那就更麻烦了,地面湿滑不能碾场就只有等,等到天好了麦场干了能碾场的时候才能继续进行,要是等久了割完的麦子就会生芽,这被称为“塌场”,麦收时节最怕“塌场”。
而我最怕的是捡麦穗,麦子在地里收割完后难免会有掉落在地上没有收到打麦场的,本着颗粒归仓的原则就需要重新去地里捡一遍,捡麦穗是有讲究的,要趁着早上地里有潮气的时候去捡,等到天亮了天气热,麦穗发干易断不容易捡,于是早上四点来钟就要爬起来,我每次都是被揪着耳朵硬拽起来的,眼都睁不开的时候一手拎着袋子一手机械性的捡麦穗,父亲在揪我捡麦穗的时候总是会说“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干这个,咱家那辆架子车留给你”,我就是那时候被干活吓坏了才一直没提出放弃读书,后来直到我念警校的时候一到麦收季节我都会打电话给家里问今年有没有“塌场”,那时候母亲告诉我现在有了联合收割机,直接把麦收时间由一个月缩短到十天了,后来联合收割机普及了,麦收时间直接缩短到三天,到毕业工作之后就再没问过“塌场”这事了,现在“碾场扬场”这事成了历史,同样热火朝天抢收抢种的劳动场面也消失不见了。
父亲很诧异这么多年了还知道收麦的情况这么清楚,我笑而不答,三十年前的记忆早已镌刻在脑海里,没有任何东西能掩埋掉。
我自从结婚后基本就断了狐朋狗友的联系,回老家很少出门去玩,即便出去也是领
外地打工,当初读书的都在外地安了家,当初我能叫上名字的小娃娃,如今也都成了家搬到了城里,当初正当年的父辈们,不少已经入了土,有的跟着孩子去城里看孙子。
还好,有几个看着我长大的老邻居知道我回来,上门寒暄一番,唠唠家常,他们看到我总是会提到从前,那也是他们的青春。
每次回老家之前都有走走全村的想法,但每次都没有实现,这次更不想去走了,我怕尚存的老人已经不认识我了,而年轻的人本就不认识我。
我忍不住还是用无人机拍摄了村子的照片,镜头下村子方方正正就像一张小小的邮票,这次着实印在了我心里,我却莫名一种担心,不知道这张邮票还能坚持多久,恐怕有一天,我还记着他,他却忘了我。
老家的春总是来得突兀,气温也像跳舞高高低低有时绵长有时急促。
花花草草也是一样,昨日还含苞待放,今晨便是一树桃花。
每年的清明节前三周,老家的桃花就逐渐盛开了,桃树园主要集中在镇驻地“十五里店”,沿着东西主干道的北侧,一片一片的桃树,绵延五六公里,桃树分属于各家各户,桃树园子大小不一,排列得也并不整齐,东一株西一株,倒像是随意撒下的种子,自己长成了这般模样。
到了清明前一周,也是桃花最盛开的时候,镇驻地开始唱大戏,最接地气的豫剧连唱五天,这被称为”桃花会“。
亲戚朋友借着”桃花会“的五天来回走亲访友喝酒聊天,踏青旅游的人们一股脑涌向桃花林,欢声笑语赏花拍照,小商小贩也将摊位驻扎在田间地头,走累了可以在地头吃一碗炒凉粉,喝一碗胡辣汤,当然吃饭期间最怕刮风,大风一刮你很容易能在炒凉粉里吃出泥土的味道。”
桃花会“的习俗至少在三十年前就形成了,印象中早在三十年前我在县城读高中的时候就有”清明踏青哪里去?
十五里店看桃花“的说法。
我们学校门口有一站牌6路公交车可以直通到镇上,每次回家我也多坐这班车,当然这也成了看桃花最抢手的专线,虽然说坐车的人很多但因为离始发站近,所以我每次虽不能奢望有座位但保证能上车。
从三月中旬开始周末6路公交车上人就格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