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秋日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当代青年的认知保卫战与爱结局+番外小说

当代青年的认知保卫战与爱结局+番外小说

眼睛红了 著

其他类型连载

掀翻了,水果滚得到处都是,几个苹果蔫蔫地躺在墙角。而风暴的中心,我的外公王建国,正襟危坐(或者说,是僵硬地坐)在他那张用了几十年的旧藤椅上。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身形枯瘦,脸颊深深凹陷下去,只有那双眼睛,此刻却异常地亮,带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执拗。他面前的小桌上,放着一台老式半导体收音机,那刺耳的、充满批判意味的声音,正源源不断地从里面流淌出来,弥漫在狼藉的空气中。“外公。”我走过去,放轻脚步,声音也尽量放低。他猛地抬起头,眼神锐利地扫过来,像是在审视一个入侵者。“你来干什么?”他的声音沙哑,带着久病或长期激动后的疲惫,“来看我的笑话?还是也来给我‘上课’?”我蹲下身,目光落在那台嗡嗡作响的收音机上,伸手想去关掉它。“外公,这么晚了...

主角:张明远明远   更新:2025-04-26 00:43: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张明远明远的其他类型小说《当代青年的认知保卫战与爱结局+番外小说》,由网络作家“眼睛红了”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掀翻了,水果滚得到处都是,几个苹果蔫蔫地躺在墙角。而风暴的中心,我的外公王建国,正襟危坐(或者说,是僵硬地坐)在他那张用了几十年的旧藤椅上。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身形枯瘦,脸颊深深凹陷下去,只有那双眼睛,此刻却异常地亮,带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执拗。他面前的小桌上,放着一台老式半导体收音机,那刺耳的、充满批判意味的声音,正源源不断地从里面流淌出来,弥漫在狼藉的空气中。“外公。”我走过去,放轻脚步,声音也尽量放低。他猛地抬起头,眼神锐利地扫过来,像是在审视一个入侵者。“你来干什么?”他的声音沙哑,带着久病或长期激动后的疲惫,“来看我的笑话?还是也来给我‘上课’?”我蹲下身,目光落在那台嗡嗡作响的收音机上,伸手想去关掉它。“外公,这么晚了...

《当代青年的认知保卫战与爱结局+番外小说》精彩片段

掀翻了,水果滚得到处都是,几个苹果蔫蔫地躺在墙角。

而风暴的中心,我的外公王建国,正襟危坐(或者说,是僵硬地坐)在他那张用了几十年的旧藤椅上。

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身形枯瘦,脸颊深深凹陷下去,只有那双眼睛,此刻却异常地亮,带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执拗。

他面前的小桌上,放着一台老式半导体收音机,那刺耳的、充满批判意味的声音,正源源不断地从里面流淌出来,弥漫在狼藉的空气中。

“外公。”

我走过去,放轻脚步,声音也尽量放低。

他猛地抬起头,眼神锐利地扫过来,像是在审视一个入侵者。

“你来干什么?”

他的声音沙哑,带着久病或长期激动后的疲惫,“来看我的笑话?

还是也来给我‘上课’?”

我蹲下身,目光落在那台嗡嗡作响的收音机上,伸手想去关掉它。

“外公,这么晚了,别听了,伤神。”

“别动!”

他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炸起来,干枯的手猛地拍在收音机上,死死护住,“你也想堵我的耳朵?

你们一个个的,都想让我当聋子瞎子是不是?

都被那些表面的东西给骗了!”

我的手僵在半空中。

他的手在抖,那双曾经能精确安装米粒大小零件、绘制复杂工程图纸的手,现在连摁住一台收音机都显得那么吃力。

我看到他手背上因为用力而凸起的青筋,还有老年斑。

墙上挂着一张我们家的全家福,是十年前拍的,照片里外公站在中间,抱着我刚出生的侄子,笑得一脸慈祥满足。

照片旁边,是他年轻时获得的“技术革新能手”奖状,红色的绸布边框已经褪色,玻璃蒙上了一层灰。

今昔对比,让人心头发酸。

“我不是来管您的。”

我慢慢收回手,在旁边找了个小马扎坐下,尽量与他平视,“妈说您晚饭没吃好,我路过买了您爱吃的小笼包,还热着。”

我从塑料袋里拿出打包盒,打开,白胖暄软的小笼包冒着热气,散发出诱人的肉香。

外公喉结滚动了一下,眼神闪烁,但嘴上依旧强硬:“不吃!

吃不下!

一肚子气!”

收音机里的声音还在喋喋不休:“……他们的数据全是假的!

经济繁荣是假象,老百姓的真实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医疗、教育、住房,哪
舅,嘴唇动了动,最终只是疲惫地点点头,拄着藤椅的扶手,慢慢站起身,蹒跚着向卧室走去。

他的背影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佝偻和孤单。

看着卧室门关上,舅舅长长舒了一口气,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明远,今天多亏你了。

这老头子……唉!”

舅妈也走过来,眼圈还是红的:“是啊,吓死我了。

他砸电视那一下,我心都跳到嗓子眼了。

这日子……真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

她一边说,一边开始小心地捡拾地上的玻璃碎片。

“舅舅,舅妈,你们也别太怪外公。”

我看着他们疲惫的神情,轻声说,“他心里……其实也苦。”

舅舅叹了口气,蹲下身帮忙收拾:“苦?

我们谁不苦?

厂子效益不好那几年,我们不也扛过来了?

他倒好,整天听那些有的没的,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

我知道舅舅心里有气,也不好多说什么。

外公的退休金不算高,老两口平时生活节俭,舅舅舅妈除了照顾自己的小家,还要时常接济这边,压力确实很大。

外公这样一闹,不仅伤感情,砸坏的东西也要花钱买新的,更是雪上加霜。

“舅舅,以后…他再听那个收音机,或者看一些奇怪的视频,你们尽量别跟他正面冲突。”

我想了想,还是忍不住提醒道,“试着转移一下话题,或者……多跟他聊聊以前高兴的事儿。”

舅妈点点头:“知道了。

可有时候真是忍不住啊……他说的话太气人了。”

我们三人默默地收拾着客厅,将碎玻璃扫进簸箕,把翻倒的家具扶正。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劫后余生的疲惫和压抑。

收拾得差不多了,我看看时间,已经快午夜了。

“舅舅,舅妈,我先回去了。

外公这边,你们多担待。

过两天我再来看他。”

“行,路上小心。”

舅舅送我到门口。

“明远,”舅妈又叫住我,欲言又止,“你……有空多回来看看你外公。

他其实……还是挺疼你的。”

“嗯,我知道。”

我点点头,心里沉甸甸的。

走出单元楼,外面不知何时又下起了毛毛细雨。

冰凉的雨丝打在脸上,让我混沌的头脑清醒了一些。

夜深人静,老小区里一片寂静,只有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狗吠。

我没有立刻打车,而是沿着湿漉漉的街道慢慢走
闭人心惶惶的日子!

现在是生活好了点,但那些根子上的问题改了吗?

搞那么多花架子,那么多‘大工程’‘大项目’,老百姓真正得了多少实惠?”

<我扶着他嶙峋的胳膊,能清晰地感觉到他肋骨的形状。

这个老人,年轻时响应号召,一腔热血去了大西北支援建设,在戈壁滩上啃着窝头搞测量、画图纸,一待就是二十年,把青春和健康都献给了那里;改革开放后回到家乡,进了机械厂,又成了挑大梁的技术骨干,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徒弟,好几次外资企业高薪挖他,他都拒绝了,说“我是国家培养的,要在国营厂发光发热”。

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曾经对国家、对理想充满赤诚和信念的人,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是什么让他如此愤怒、如此失望,甚至不惜扭曲事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摔在地上的收音机还在顽强地发出噪音,里面断断续续传来一个刻意模仿底层口音的声音,哭诉着下岗后的生活如何艰难,如何被社会抛弃。

我耳朵尖,立刻捕捉到几个细节——那个“下岗工人”的某些用词,带着明显的书面语痕迹,对某些政策的描述方式,更像是受过专门训练的话术,而不是一个普通工人自然的情感流露。

“外公,您仔细听听这个说话的人……”我想指出破绽。

“闭嘴!”

他甩开我的手,剧烈地咳嗽起来,脸憋得通红,“你们这些年轻人,生在好时候,没吃过苦,不懂!

根本不懂!”

咳嗽声在寂静的客厅里回荡,显得格外刺耳。

看着他痛苦弯腰的样子,我心里猛地闪过一个念头。

或许,问题不在于那些外部信息本身,而在于外公的心。

2.等他咳嗽稍微平息一些,我没有再继续刚才的话题,而是扶着他重新在藤椅上坐好。

我没有去捡那台收音机,任由它在地上发出徒劳的噪音。

我看着外公,他的胸膛还在微微起伏,眼角的皱纹因为刚才的激动和咳嗽,挤得更深了。

我轻声问,声音低得几乎只有我们两人能听见:“外公,您是不是……有点后悔了?”

这句话像一个暂停键,瞬间定格了外公所有的动作。

他抬起眼,浑浊的瞳孔里闪过一丝我从未见过的复杂情绪——不是愤怒,不
着。

脑子里反复回放着今晚发生的一切——外公激动的咆哮,砸碎的电视屏幕,收音机里刺耳的噪音,他最后捂着脸无声的哭泣,还有舅舅舅妈脸上深深的疲惫和无奈。

这不仅仅是我一个家庭的故事。

我想起工作中接触到的那些案例:因为相信网络谣言而拒绝给孩子打疫苗的父母;因为沉迷某些“大师”的讲座而倾家荡产的老人;因为在微信群里看到几篇煽动性文章就对社会充满戾气的邻居……外部的信息,尤其是那些精心包装过的、带有特定目的的负面信息,真的像一种无声的武器,在悄无声息地撕裂着我们的社会,甚至我们最基本的家庭单元。

它利用人们的不满、焦虑、恐惧,将其放大、扭曲,最终变成一种破坏性的力量。

外公,一个为国家奉献了一辈子的老工程师,一个曾经那么理性、严谨的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除了他自身的经历和晚年心态的变化,那些日复一日从收音机、从某些微信群里灌输给他的信息,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甚至可以说是毒化的作用。

它们精准地击中了他内心的脆弱点,给了他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来宣泄他的失落和不安,却也把他推向了与家人、与现实越来越远的深渊。

而我们这些所谓的“年轻人”,掌握着更多的信息渠道,拥有更强的分辨能力,又能做些什么呢?

仅仅是在家人被这些信息裹挟、情绪失控的时候,一次次去“灭火”吗?

这治标不治本。

就像今晚,我看似暂时“安抚”了外公,但下一次呢?

当他再次听到类似的论调,再次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会不会又一次爆发?

我能永远陪在他身边,时时刻刻去引导他吗?

不能。

而且,还有千千万万个像外公这样的老人,甚至还有一些年轻人,他们没有一个懂舆情分析的孙子在身边,他们可能就真的沉浸在那些虚假、偏激的信息茧房里,变得越来越固执,越来越难以沟通。

这场没有硝烟的“认知战”,早已打响,并且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肌理之中。

它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博弈,更是对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家庭的考验。

走到一个路口,红灯亮起。

我停下脚步,看着空旷的马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
掏空积蓄帮我们渡过难关的老人;那个在我考上大学,兴冲冲地卖掉自己珍藏多年的宝贝邮票给我凑学费,拍着我肩膀说“好小子,给咱老王家争光,将来要为国家做贡献”的老人……怎么就变成了现在这样?

一个活在收音机里的“异见者”?

我抓起椅背上的外套,几乎是跑着冲下楼。

夜风夹着冰冷的雨丝扑面而来,我拦了辆出租车,报出城东那个老小区的名字。

雨刷器在眼前规律地刮着,将模糊的霓虹灯光短暂地抹清晰,又迅速被新的雨幕覆盖。

我想起上周公司内部的研讨会,主题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与认知塑造”。

一位资深前辈分享案例时说:“很多时候,外部信息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慢性病,它不一定立刻让你倒下,但会慢慢侵蚀你的认知,改变你的情绪,甚至割裂你和最亲近的人。”

当时我只觉得是工作层面的分析,现在却感到一种冰凉的现实感,直戳心窝。

出租车在老旧的单元楼前停下。

楼道里漆黑一片,声控灯早就坏了,物业也懒得修。

我借着手机屏幕微弱的光,摸索着爬上五楼。

越靠近外公家,一股熟悉的、带着刺啦杂音的广播声就越清晰。

那是一种语调怪异的普通话,抑扬顿挫间透着一股刻意的煽动性,内容无非是些老调重弹——经济要崩溃、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艰难、官员腐败无能……这些论调,我在工作中每天都要接触、分析、拆解其逻辑谬误和信息来源,但此刻从外公家门缝里钻出来,却像毒蛇一样噬咬着我的神经。

“……特殊时期过去了,但思想的禁锢还在!

看看他们如今的歌舞升平,不过是建立在遗忘和谎言之上……”我深吸一口气,压下翻腾的怒火和无奈,抬手敲门。

门“吱呀”一声开了条缝,露出舅妈布满红血丝的眼睛。

她头发凌乱,脸上还带着泪痕,看到是我,赶紧做了个“嘘”的手势,侧身让我进去。

“小声点,刚消停一会儿,”她压低声音,指了指里屋,“你舅舅气得出去抽烟了,说眼不见心不烦。”

客厅像是刚经历了一场小型风暴。

液晶电视的屏幕蜘蛛网般碎裂,黑洞洞地对着天花板,碎玻璃渣和塑料外壳的碎片散落一地。

茶几被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