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秋日文学网 > 现代都市 > 没想到吧,朕让大明一统世界全本小说推荐

没想到吧,朕让大明一统世界全本小说推荐

涅槃闲人 著

现代都市连载

《没想到吧,朕让大明一统世界》这本书大家都在找,其实这是一本给力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朱由校李选侍,讲述了​字自然不在话下。很快一份奏折被太监递到了朱由校的案上。朱由校大概看了一遍,发现是辽东巡抚周永春的奏折,他的母亲去世,求情回家守制。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父母去世,即便儿子在外当官也要回去守孝,时间一般就是三年。哪怕你官再大也必须遵守,比如当年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母亲去世,按照制度需要守制。可是朝廷离不开他,于是万历皇帝夺情留用。......

主角:朱由校李选侍   更新:2024-09-05 11:12: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由校李选侍的现代都市小说《没想到吧,朕让大明一统世界全本小说推荐》,由网络作家“涅槃闲人”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没想到吧,朕让大明一统世界》这本书大家都在找,其实这是一本给力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朱由校李选侍,讲述了​字自然不在话下。很快一份奏折被太监递到了朱由校的案上。朱由校大概看了一遍,发现是辽东巡抚周永春的奏折,他的母亲去世,求情回家守制。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父母去世,即便儿子在外当官也要回去守孝,时间一般就是三年。哪怕你官再大也必须遵守,比如当年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母亲去世,按照制度需要守制。可是朝廷离不开他,于是万历皇帝夺情留用。......

《没想到吧,朕让大明一统世界全本小说推荐》精彩片段

马甲没想到吧,朕让大明一统世界穿越、历史、系统、佚名穿越、历史、系统、小说《没想到吧,朕让大明一统世界》是最近很多书迷都在追读的,小说以主人公佚名为主线。涅槃闲人作者大大更新很给力,这个大大更新速度还不错,没想到吧,朕让大明一统世界目前已写431912字,小说最新章节第199章 提升品阶,小说状态连载中,喜欢穿越、历史、系统、这本小说的宝宝们快来。

书友评价

作者大大的书籍还在推荐中,读者很喜欢这本书,但是还没有评价哦!

热门章节

第114章 密谋造反

第115章 白莲教起事

第116章 各做准备

第117章 脱离控制

第118章 旧事重提

作品试读


万历四十八年,农历九月初六,朱由校正式登基,年号天启。

按照礼仪,到爷爷神宗皇帝、奶娘孝端显皇后等祖先几筵前叩头,再到老爹以及名义上的母亲太子妃郭氏以及亲生母亲王才人灵位前叩头。

接着百官觐见叩头行礼,颁布大行皇帝遗诏。

百官再到承天门外,由礼部官员到承天门上宣读登基诏书。再把诏书送到礼部,颁布到天下各地宣读。

一整套流程下来,已经是下午了。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死了两个皇帝,不光是大明朝,其他朝代也没有听说过啊。

按照传统来说,皇帝驾崩当年不改元,可若是今年不改元,明年总不能还叫泰昌元年吧。

内阁商议了一下,决定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之后到年底称为泰昌元年,第二年称为天启元年。

可怜的朱常洛只当了29天皇帝就驾崩了,内阁商议庙号为光宗,谥号为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一般皇帝登基就为自己营造陵墓,朱常洛才登基29天,只有十来天是正常能走路的。接着就病重,陵墓的地址还没有选好,人就没了。

没有办法,只能直接选用当年朱祁钰选定的陵墓位置,改名为庆陵,重新建造。

登基不仅仅是昭告天下就可以了,按照惯例对于一些勋贵、功臣还要进行封赏之类。

因此第二天,朱由校便见到了各种各样的奏折。

传到朱由校手里的奏折,都是内阁阁老们看过的,他们将处理意见写在一张纸上,称为票拟。

这些奏折再送到皇帝手里,皇帝看完奏折,再看内阁处理意见。一般来说内阁的处理意见都不错,若是合自己的心意,皇帝不做更改,自己将票拟的回复抄到奏折上。

若是不满意,可以将奏折送还内阁,让他们重新给出意见,或者将内阁成员召集起来商议一下。

当然奏折这么多,皇帝不可能一一批复。

一般而言,皇帝只批其中几份,剩下的就让太监来完成,这就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的由来,他们的工作大概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帮忙抄写票拟。

一开始朱由校兴致盎然的看了两份,可是没过多久就有些头晕。

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也不知道断句,顺着就写了下来,虽然大部分字都认识,可是眼睛容易疲劳。

“凡是人员任免、犒赏之类的折子交由司礼监批红。将事关辽东的折子单独挑出来,另外让司礼监给朕整理自去年萨尔浒之战之后相关的人员安排,包括那些练兵的人员。”

朱由校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如果没有记错,明年三月沈阳、辽阳等辽东重镇会被攻陷,自那以后辽东战局一泻千里。

“奴婢遵旨!”

魏朝指挥着小太监翻看奏折。

明朝大内有内书房制度,挑选十来岁的机灵少年教授四书五经等,一批可以培养两百多人。

能在皇帝身边当差的,自然都是精明的太监,识字自然不在话下。

很快一份奏折被太监递到了朱由校的案上。

朱由校大概看了一遍,发现是辽东巡抚周永春的奏折,他的母亲去世,求情回家守制。

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父母去世,即便儿子在外当官也要回去守孝,时间一般就是三年。

哪怕你官再大也必须遵守,比如当年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母亲去世,按照制度需要守制。可是朝廷离不开他,于是万历皇帝夺情留用。

后来这件事情成为言官攻讦他的理由,毕竟言官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判别人。在他们看来自己就是道德模范的化身,是圣人一般的人物。

这份奏折内阁自然不会不同意,还给出了意见,让袁应泰代替周永春担任辽东巡抚。

袁应泰这个人,朱由校是知道的,他为官清廉,也做了不少的好事,算是难得肯做实事的官员。

当地方官爱民如子没有问题,到了辽东之后,他也爱兵如子。这本来是好事,可是辽东萨尔浒之战后,军心涣散,这就起到了反作用。

尤其是熊延弼被言官弹劾停职,袁应泰成为了辽东经略之后,更没有能制约他了。

他接收了几千蒙古降兵,自以为可以用蒙古人对付努尔哈赤,可这些人恰恰是内应,沈阳城只一天就被这些人里应外合攻陷了。

没有了沈阳,辽阳没过多久也被攻克,袁应泰无奈只能选择自杀保全自己的名节。

之后努尔哈赤攻陷大小城池几十座,努尔哈赤也得到了大量的人口补充,辽东局势彻底糜烂。

“去内阁召三位阁老前来。”

朱由校开口说道。

“奴婢遵旨!”

魏朝微微一愣,不知道朱由校找阁老来做什么,可是嘴上答应的十分快。

接着朱由校又看到了一些攻讦熊延弼的奏折,这些人大多是所谓的言官。

听到皇帝相召,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的内阁诸臣来到了文华殿。

君臣一番见礼之后,朱由校开门见山的问道:“袁应泰不熟悉辽东局势,是否换个人比较好?”

只是一句话,众人便知道了朱由校召他们来的理由。

“袁应泰进士出身,为官多年清正廉明,在地方多有建树。虽然不熟悉辽东事物,可是置办军械器物十分用心,也受到了辽东经略熊延弼的认可,现在他去辽东熊延弼也没有什么意见。”

方从哲没想到朱由校居然关心辽东的局势,不过很耐心的解释了起来,还特地说明这人也是问过熊延弼意见的。

“为官清正廉明,不一定懂打仗。置办军械器物用心,也不一定能够派兵布阵。去年辽东打败,军心不稳,今年朝廷动荡,唯恐建奴趁机进攻。”

“朕以为这种非常时期,还是任用熟悉辽东局势的官员为好,熊延弼现为辽东经略让他兼任辽东巡抚如何?”

朱由校听了方从哲的解释,觉得有些搞笑,为官清廉在地方上有建树,说明他是一个合格的内政官员,让他去巡抚地方军务,这不是扯淡么。

“蒲河之战我军战败,朝中对熊延弼多有议论,只怕此举不妥。”

方从哲摇了摇头,现在朝廷之上很多人都在借着蒲河之战的失败,想要把熊延弼整下台。

“皇祖父、先皇隔月驾崩,朝野动荡,若是袁应泰难以应付如何是好?熊延弼就在辽东熟悉辽东局势,由他出任辽东巡抚再好不过。”

朱由校还是坚持任用熊延弼。

“可是朝堂议论也不能视而不见,蒲河之战毕竟战败,如此任用只怕朝野不满。”方从哲有些为难的说道。

“你们看这样如何,免去熊延弼辽东经略的职位,贬为辽东巡抚,如此对朝野上下有个交待。袁应泰也有功劳,升任辽东经略,不过前线之事交由熊延弼负责。”

朱由校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臣以为这样可以。”

刘一燝率先表示了同意。

“臣亦赞同。”

韩爌也表示同意。

其他两人也表示赞同,最后方从哲也只能表示同意。

“姚宗文何人?”

趁着三位大佬都在,朱由校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姚宗文浙江慈溪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现任户科给事中。”

方从哲很快给出了答案。

“浙江人,这熊延弼是湖北人,按说齐楚浙……”

朱由校话没有说完,就发现方从哲脸色不太好看,当即明白自己说错了话。

齐楚浙党、东林党大多是后世的叫法,当时这种叫法是政敌的攻击称呼。

在古代说当官是什么党,算是最恶毒的攻击。所谓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这个党是结党营私的意思,方从哲本人就是浙党大佬,现在是领头人物,真要是把齐楚浙党说出来,就是当面骂人了。

传到外面,光是朱由校这句话就能让东林党的人把方从哲搞下台。

“那就这样吧。”朱由校没有继续说下去。

“臣等告退。”

三位辅臣行礼退下。

“叫骆思恭和邹义来!”

三人退下之后,朱由校开口说道。

“奴婢遵旨!”

魏朝一听立刻出去让人传旨,同时心里嘀咕这姚宗文是不是要倒霉了?

骆思恭是锦衣卫都指挥使,邹义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两人都是特务机构的头头,所谓厂卫指的就是锦衣卫和东厂,皇帝的飞鹰走狗。

小说《没想到吧,朕让大明一统世界》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九月初九,重阳节。

在文华殿举行过拜师仪式之后,正式开经筵。

第一天的主讲官就是孙承宗。

“听闻先生曾经做过大同巡抚房守士的西席,对于边防之事可有了解?”

师徒君臣见礼之后,没等孙承宗开口,朱由校率先问道。

“臣确实在房守士家做主西席,也曾经与边防将领交谈过,只能说是略有了解,当然比不上常年在外的将领。”

孙承宗没想到朱由校不按常理出牌,不过还是很快给出了很的得体的应答。

“那先生对辽东之事如何看待?”

朱由校又问道。

孙承宗在后世很多人都很推崇,当然也有一些人觉得他做的并不算好,浪费大量金钱修筑城池堡垒。这当然起到了作用,让满清难以攻入山海关。

可是在东北囤积十几万的士兵,以及修筑城池堡垒,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只是作为防守,对于明末拮据的财政来说是雪上加霜的事情。

尽信书不如无书,还得看看孙承宗现在有什么想法。

“臣入京一来一直在詹事府任职,对于辽东了解不多,因此臣不敢妄言。”

孙承宗知道这是一个机会,可是又不敢胡言乱语,还是小心谨慎为上。

“徐光启与你乃是同科进士,此人如何?”

朱由校见他不愿意多说辽东的事情,便转而问道。

“徐子先学通中西,为官清廉是难得的人才。”

孙承宗据实回答道。

“请先生开讲吧。”

朱由校没有再说其他的事情,一拱手说道。

“陛下之前可曾治学?”

孙承宗问道。

“朕认识一些字,也读了一些书,治学谈不上。”

朱由校这倒不是谦虚,前身确实认识字,四书五经也都看过,可别说是孙传承这种进士出身,只怕是连过了院试的生员都不如。

“既然如此,那便从三字经开始如何?”

孙承宗问道。

“可。”

朱由校简单的回答了一个字。

于是孙承宗便开始教授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 远。陛下可知这四句是什么意思?”

“人生下来,秉性善良。每个人的秉性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后来所处的环境不同,开始有所区别。”

朱由校回答道。

“陛下所言甚是,正是因为人生下来秉性善良,如果不仔细教导,就会走上歪路,因此要引导他走上正途,正所谓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孙承宗点头,然后继续教了下去。

三字经朱由校之前读过几遍,前世虽然没有专门读过,可那时候国学风盛行,他家小侄子天天听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虽然没有刻意的去记,可是现在跟着孙承宗过了一遍,已经能记住大半了。

当然后世的三字经和明版的三字经差距不小,多了100多字。其中后世关于地理部分的赤道之类的记载,这个版本就没有。

另外就是关于历史的部分,比如明朝兴,再开辟,廿一史,全在兹。

后代就变了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后面还有清朝的历史,明朝的版本自然也没有。

通完一遍三字经也到了中午该吃饭的时候,朱由校直接传膳,留孙承宗吃饭。

孙承宗客气了一番,也就留下了,毕竟下午还要讲史。

吃完了饭,正要休息,魏朝来报。

“陛下,新任辽东经略袁应泰觐见。”

“让他直接来这里吧。”

朱由校对魏朝说了一句。

“奴婢遵旨。”

魏朝退下之后,朱由校对孙承宗说道:“之前我给袁应泰下旨,进京无须到吏部报道,直接进宫,先生也听听袁应泰对辽东的看法。”

“臣遵旨!”

孙承宗知道,这是朱由校把他当心腹对待了,帝师本就让人羡慕,以后入阁是妥妥的了。

没过多久有些风尘仆仆的袁应泰进了东华殿。

“臣,辽东经略袁应泰叩见陛下!”

“免礼,坐吧。”

朱由校笑了笑,让他坐下。

“谢陛下赐座!”

袁应泰起身,小心翼翼的坐到了椅子上。

“你继任辽东经略,可有什么打算?”

朱由校看着低头的袁应泰笑问道。

“回陛下!”

袁应泰立刻起身。

“无须起身,坐下吧。”

朱由校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

“谢陛下,辽东屡受兵祸,臣到辽东,先安置好流民。加强城防,联系与建奴不和的蒙古各部,待内政稳定,便集结大军平定建奴之乱。”

袁应泰将自己的想法简单的说了出来。

“辽东巡抚周永春丁忧,内阁推举你为辽东巡抚,可是被朕否了,你可知为何?”

朱由校不置可否,反而问起了他另外一个问题。

“臣不知。”

袁应泰回答道。

“很多人都觉得辽东之前战败,乃是内阁催促进军导致。现在朕的书案上,还有一些言官以此攻讦首辅方从哲。对此你应该清楚,十几万大军每日消耗钱粮不计其数。现在国库空虚,难以长久维持,这才有了内阁催促。”

“你为官清廉,爱民如子。这是好事,不过有句古话叫慈不掌兵,朕怕你到了辽东对于士卒管之以宽。辽东新败,士气低落,若是军纪再不好,一旦建奴来袭,辽东堪忧。”

“熊延弼就在辽东,对当地比较熟悉,让他在前线朕还能放心一些。你之前与熊延弼配合供给粮草物资做的非常好,这是你的强项。思来想去,朕便让你做了辽东经略。”

“如此熊延弼蒲河之败,也算对朝野上下有了交待。到了辽东,你要提醒熊延弼,今年大明两位皇帝驾崩,建奴必然会趁机作乱。要他加强防御。将所需粮草物资,尽皆上奏,朕无有不准。”

“只要不再失地,他便是大功一件,若是浪战损兵折将、失城陷地,朕决不轻饶!”

“你联络蒙古、安置流民的想法都不错,可以做一下,不过要注意,对他们身份要加以鉴别。尤其是若有蒙古等部来投,千万要注意,不可安置在城中,谨防他们投靠是假行内应之事为真,此事你也要和熊延弼说清楚。”

朱由校向袁应泰说了没让他当辽东巡抚的原因,还再三告诫要小心间谍,其实这件事情朱由校也在给熊延弼的圣旨中提醒他了。

“臣遵旨!”

袁应泰再次起身拱手说道。

“对于朕的安排,你也无须多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精于内政,军事上的事情,可以多问一下熊延弼的意见。”

朱由校怕他多心,又说道。

“臣惶恐。”

袁应泰其实原本是有些不太服气的,可是现在朱由校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再说他成为了辽东经略封疆大吏,那点小心思也就没有了。

小说《没想到吧,朕让大明一统世界》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