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徐二龙温叶的现代都市小说《热门作品一睁眼,父亲让我放弃学业进城搬砖》,由网络作家“发飙的芭蕉”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一睁眼,父亲让我放弃学业进城搬砖》这本书大家都在找,其实这是一本给力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徐二龙温叶,讲述了第一时间就抽上,反而拿过烟,别在耳后。笑话,这么好的烟,可不能随便就抽了,得留着,有机会跟别人显摆。徐二龙看着烟盒中,也没剩两支烟,索性连同烟盒,一起塞给他:“这烟,你拿着抽。”“这怎么好意思。”萝卜儿嘿嘿笑着,却没有推辞,接过烟。“说吧,找我有什么事,这又是烟,又这么客气。”萝卜儿问。“是这样,我这段时间,想拉点货,......
《热门作品一睁眼,父亲让我放弃学业进城搬砖》精彩片段
“哪能呢。”徐二龙跟着笑:“我还打算一直继续供货。”
这伙食团,可是他第一笔的稳定收入,他暂时是不会放弃的。
徐二龙在财务室领过钱,这一单,他根本不赚钱,就是赚个名头罢了。
“缺牙齿,走,我们去买东西。”徐二龙拉着缺牙齿出来,转头就去买东西。
家里没米了,得买米。
他们这边主食是米饭,对于白面的需求,不是很大。
面食有得吃就吃,不吃也没关系。
徐二龙买了五十斤米,买了两斤红糖,三f块猪肉,又乱七八糟买了各种的佐料,豆瓣、八角、香奈、花椒一概不落。
在农村,只要勤快,吃的东西还是多。
比如鱼虾、黄鳝、鱼鳅等。
但就是没有调料,腥味压不住,吃着非常腥,大家不爱吃,才心心念念的,只挂记大肥膘。
“二龙,买这些做什么?”缺牙齿不理解。
有这些钱,多买点肉也好啊。
徐二龙也不解释,再买了一块肉,递给缺牙齿:“这块肉,你拿着。”
虽然黑市上的肉价,比肉联厂的贵多了,但不需要票啊,想买多少就买多少。
因为买得多,徐二龙还讨价还钱,让人多搭了一块杂骨给他。
这没肉的杂骨,大家瞧不上,可熬汤,绝对是好东西。
杂七杂八的买了一大堆,缺牙齿都有些搁不住。
最后,在镇上公社的时候,徐二龙又去买了一大桶的菜籽油。
土法压制的菜籽油,看上去,浑浑浊浊,但那股子菜籽油的香气,飘得老远。
“你先把这些东西挑回去,我去办点事。”徐二龙把这事交给缺牙齿。
他要在镇上,找找人。
这一次找的,是萝卜儿。
在乡下,许多人,绰号压过他的本名。
就如这萝卜儿,姓罗,又稍稍有点罗圈腿。
结果一个个都叫他萝卜儿,连他本名叫什么,都没人知道。
徐二龙自然也不知道。
他只知道,这萝卜儿,以前在公社养牛,负责拉牛车运粮。
徐二龙之前没想着找他,是因为,这镇上公社,离他的村子远。
能找近的,就不找远的。
但蒋军的放鸽子,让徐二龙意识到,只能另外找人。
徐二龙找着萝卜儿,他现在,就躺在树荫下,将蒲扇往脸上一搁,盖着脸睡大觉。
“罗叔。”徐二龙客气的叫了一声,没有以往那么冒失的叫他萝卜儿。
年少不懂事的时候,倒是经常这么叫他,还捉弄他。
只是重生后,换了心境,不再年少轻狂。
“嗯……呜……”萝卜儿迷迷瞪瞪睁开眼,擦了擦嘴边流下来的哈喇子。
“徐二龙啊?”他看清眼前的人,不大确定。
“嗯,是我,罗叔,有点事要找你商量一下。”徐二龙递支烟过去。
看着烟,萝卜儿来了精神。
他翻身坐起来,接过烟。
并没有第一时间就抽上,反而拿过烟,别在耳后。
笑话,这么好的烟,可不能随便就抽了,得留着,有机会跟别人显摆。
徐二龙看着烟盒中,也没剩两支烟,索性连同烟盒,一起塞给他:“这烟,你拿着抽。”
“这怎么好意思。”萝卜儿嘿嘿笑着,却没有推辞,接过烟。
“说吧,找我有什么事,这又是烟,又这么客气。”萝卜儿问。
“是这样,我这段时间,想拉点货,送到县城,想让你帮着拉板车送货。”徐二龙说明来意。
“送黄鳝是吧?”萝卜儿微咪了眼。
“你知道了?”徐二龙问。
“那当然。”萝卜儿笑,颇为自豪:“公社差不多的人都知道了,还有人想打听,你还收不收,准备拿去你们村子,可惜路程远了点。”
“我要一条。”徐二龙说。
他这么豪气,将对方给震住了。
这年头,要一条烟的,可真是少之又少。
“兄弟,你不是开玩笑吧?”对方问。
徐二龙道:“我像开玩笑的吗?你有没有,如果没有,我另外找人。”
对方打量他几眼,确定徐二龙没开玩笑,低声道:“你要一条,现在没货。”
怕徐二龙走掉,他补充道:“别说我这儿没有,整个县城,都没有。如果你不急,等我,明天就能给你弄来。”
没想到,弄一条烟,还要等这么一些时候。
“真的,不信,你四处去打听问问。”
徐二龙犹豫一下,答应道:“好吧,那我明天这个时候,过来拿烟。”
想了想,他也补充道:“不过,你记住,这烟,我是要送人,你可不能拿些散货给我凑成一条。”
这送礼,得送得漂亮,如果一条烟,还是拼凑成的,那可让人笑话。
“肯定,能整条卖出,谁还拆散啊。”对方回答。
徐二龙再跟他确定时间地点,没有手机没有BB机即时联系的时代,只能这样再三约定。
他重新回了化工厂,在外面的小吃摊上,花了一毛钱,吃了二两小面。
国营饭店二两小面只要八分钱,可在这儿,不需要粮票,一毛钱也是值得。
徐二龙吃饱,重新进了厂内,去锅炉房,准备再跟锅炉房的王师傅聊天。
远远就见得王师傅,冲着一个过路的女工吹着口哨。
徐二龙好笑。
这年头的男人,调戏女人,全是习惯性的吹口哨。
这也是八十年代的一种特色,再隔一二十年,大街上公然冲着女的吹口哨的行径,可就少见。
“王哥,看美女呢?”徐二龙笑着上前,打个招呼。
“嘻嘻,这不是无聊嘛,闲着也是闲着。”王师傅嘿嘿一笑,也不害臊。
徐二龙一边往水桶中接开水,一边跟王师傅聊天:“这厂里,漂亮的女同志不少啊,有没有评过厂花之类的。”
“呸。”王师傅唾弃的呸一口:“这厂里的娘们,一个个老皮子老脸,年轻姑娘都没几个,哪儿漂亮了。”
徐二龙表示不相信。
“那是你没见过什么叫漂亮女人。”王师傅说到这儿,变得神秘起来,压低嗓门:“我见过一个女人,才真正叫漂亮,老子回家,哪怕绕一程路,也想从她那儿绕过,就是为了瞅她一眼。”
“哦,是吗?”徐二龙答。
“嘿嘿。”王师傅说着说着,猥琐的笑了起来:“要是老子能摸一摸她的手,死了也值得。”
“那就去摸呗。”徐二龙道。
“果真是毛头小子,你不知道这中间的水深啊,这能随便摸吗?”王师傅瞪他一眼:“上次,有个小年轻,不信邪,愣是去招惹,结果,还没摸着人家的手,反而手被人打断。”
“这么邪啊?”徐二龙当着捧哏。
“所以啊,我们也就只能借着买烟的名头,看看呗。”老王嘿嘿笑。
徐二龙只当听个故事,看着水桶的开水装满了,他跟王师傅道个别,挑着水桶就走。
经过昨天的探索,他今天有了经验。
在茶水摊上,他立了一块招牌。
这是捡的一张纸,在纸上,写着价格。
“老荫茶,三分一杯。”
“薄荷茶甜水,五分一杯。”
这明码标价,可以很好的省一番口舌,省得来一个人,问一次价。
他叼着狗尾巴草,头戴草帽,晃着二郎腿,看着满河游泳的人。
不时有着年轻娇美的姑娘,晃着大长腿,过来买水喝。
年轻真好啊。
徐二龙感叹。
哪怕内心稳如老狗,但他的身体,却是十七八岁,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
哪怕一起打牌抽烟,也能聚到一堆。
可这给两块钱嘛……有点肉痛。
杨利民岁数大些,稳得住:“其实也没啥钱,就是徐二龙不收我们的货,我们拿去城里卖,挣了一点辛苦钱,也就十来块钱。你也知道,我们家人多,还欠了债……”
“我就只想要两块钱。昨晚,我还帮着你们捉了不少黄鳝,也能卖些钱。”蒋军强调。
“你自己不睡觉,跑来帮我们捉黄鳝。”杨四不耐烦的道:“我们又没求着你帮我们捉。”
听着这话,蒋军心中火气更大:“老子也是看着你们被徐二龙打,想着大家是朋友,我当然要帮你们出气,你们就这么对我?”
“是,我们是朋友。”杨三打着圆场:“回头,我请你抽烟。”
“不,我就想要两块钱。”蒋军说。
“这怎么可能,你要脸不?有这样平白无故找人要钱的?”杨四说。
蒋军气得双眼发红:“我平白无故找人要钱?你们知道不?如果我今天拉着板车,给徐二龙送货,他是要给我开五块钱的工钱,我顾着朋友义气,帮着你们,放了他的鸽子,结果,你现在说我不要脸?”
“这是你自己的事,我们没求着你。”杨四嚷嚷着:“说不定,是你自己想偷懒,不想去送货。”
这一下,蒋军再也按捺不住,跳起来,一把将杨四给扑进水沟里,两人在泥桨中,扭打起来。
“你他妈的,再说一句。”
“你就是不要脸。”
“我怎么瞎了眼,居然跟你们当朋友。”
“谁稀罕……”
两人互相骂着,在泥桨中,滚来滚去,连带着旁边桶里装着的黄鳝,全打翻了。
杨利民杨三一见,这打架了。
狐朋狗友,哪有自己的亲兄弟重要?
眼看自己兄弟杨四瘦弱,不占上风,杨利民和杨三,加入战局。
一人按住蒋军,一人帮着杨三,逮住蒋军往泥桨水里灌。
“妈的,敢欺负我兄弟。”
田埂上、水沟边,有无数人在,干农活的干农活,捉黄鳝的捉黄鳝,大家忙碌着。
看着这边打起来,不由都停了手,面面相觑。
“蒋军跟杨利民他们打架?”
“平时他们不是关系挺好的吗?还经常一起打牌。”
“这杨家三兄弟不地道啊,三个打一个。”
“这蒋军也是活该,跟谁不玩,要跟杨利民几兄弟一起玩?”
蒋军被死死按在水中,灌得一脸的泥桨水,哭着求饶,杨家几兄弟,才放过他。
“滚,敢再打我兄弟,有你好看。”
蒋军完全就像个泥人,从泥桨中爬起来,拖泥带水,成了田埂上,很显眼的风景线。
大家看着都是笑得乐不可支。
平时村里的小娃娃,经常掉在稻田里,沾得一身泥,笑死个人。
可没成想到,蒋军这么大的一个小伙子了,居然也糊得一身泥啊。
有些稳重的人,借着这个事头,低声叮嘱自己的小辈:“看见了吧?狐朋狗友就没有真正的交情,以后,别乱交朋友。”
黄小刚拎着黄鳝篓子,顾不得再抓黄鳝,一股风似的,跑进徐二龙家,跑到他面前去报信。
“二哥,我跟你说,刚才蒋军跟杨利民几兄弟打起来了,蒋军被三人按在沟渠里,不知道灌了多少泥浆。”黄小刚说。
缺牙齿一听,笑了起来:“哈,活该,妈的,放我们鸽子。被打了活该。我得看看热闹去。”
徐二龙心下也发笑。
呵,不是朋友吗?
不是要讲义气吗?
就这么一下,这朋友义气,就玩完了?
缺牙齿转身看着徐二龙:“二龙,你是不是早就料得他们会这样?”
徐二龙点头。
“小玲,这会儿,火小一点,省得炒焦了。”他叮嘱着小玲。
小玲将柴灶里的柴抽掉两根,剩下一点小火,细细烧着。
随着各种调料下锅,香气又传出来了。
“好香。”喻平和缺牙齿都走了进来,一进门,就嚷嚷着。
缺牙齿也是他从小的伙伴,因为跟人打架,打掉了两颗牙,两颗牙一直没补,一说话,两颗缺牙在明晃晃的,久而久之,本名没人知晓,缺牙齿这外号,倒是人所皆知。
“你们真来得真快,谁去打酒?”徐二龙问,从口袋中,掏出两块钱:“给,钱拿去打酒。”
这两个半大小子,见得徐二龙这么爽快的掏出两块钱,皆是吃惊:“二龙,你哪来的钱?”
“晚点跟你们讲,现在我在忙。”徐二龙支开两人。
等缺牙齿去打酒,徐二龙这边,也把肥肠搁入锅内翻炒均匀。
然后,他拿起木制大锅盖,盖在锅上,细火慢煨。
木板搭就成简易桌子,喻平回家搬来几张凳子,简单的桌席就摆开了。
锅里的肥肠,冒着滋滋热气,特有的肥肠香气在蔓延。
徐小玲不由自主咽了咽口水。
真香。
徐二龙再撒了一把香葱下去,让小玲熄了火,他把肥肠盛进大铁盆中,端上桌子。
有这么大一盆肥肠做主菜,别的,也不在乎了。
“喻平,给你家端一碗过去。”徐二龙拿碗,盛了一碗给喻平。
这几天,她们什么也没有,喻平家多番照应,现在有点吃的,自然互相关照一下。
喻平没客气,端着一碗肥肠回去,把碗腾空,又端了回来。
随即,几人坐着喝酒吃肥肠。
软糯的肥肠,让人胃口大开。
缺牙齿笑着露出他的缺的口的牙:“这东西,太好吃了,妈的,就是洗的时候,看着恶心,全他妈的是屎。”
徐二龙笑着,桌下蹬了他一腿:“不会说话就别说话,没人当你是哑巴。”
几人笑。
“我让你们过来喝酒,另外还有一点事,要让你们做。”徐二龙说着他的打算。
“你们每天没事的时候,就去捉黄鳝,有多少,算多少。我按一毛一斤的价格收购。”
这七八月份,正是黄鳝最鲜美肥嫩的季节,等过了这一段时间,就渐渐少了活动踪迹。
他得趁这一段时间,多囤一点作准备,仅仅让黄小刚一人捉,忙不过来。
“你拿这么多做什么?”喻平问。
“去城里卖。”徐二龙道:“你们也看见了,我这分家出来,一穷二白,什么也没有,只能捣腾点这东西,挣两个钱。”
“我也听说,别的村,有人偷偷弄黄鳝鱼鳅去卖。”喻平说。
“嗯,所以,我才打算这段时间,多弄点。”徐二龙说。
“妈,这段时间,你就在村里,收购黄鳝。”徐二龙交待着张金芳:“按着一毛钱一斤收,有多少,收多少。”
张金芳有些担忧:“这会不会有风险啊?我可不想你出事。”
“别担心,没事,这东西,我已经找好了下家,你只管收就是了。”
徐二龙又叮嘱徐小玲:“你帮着妈妈一块儿收购黄鳝,盯着一点,别搞错了,如果钱不够,就暂时记着帐,过几天给钱。”
“哦。”徐小玲乖乖点头,她读完小学,记个帐没问题。
几人在这儿吃饭喝酒,黄小刚在远处徘徊。
“那不是黄小刚?”缺牙齿微眯着眼。
徐二龙向着黄小刚招招手,黄小刚走过来,身上脸上全是泥,看样子,在田间才折腾回来。
“二哥,我就是想问,黄鳝这会儿给你送过来吗?”黄小刚问。
他的视线,却是落在几人面前吃的肥肠上,眼视直勾勾的,挪不过眼。
徐二龙笑了,起身,拿了一个碗,从盆子中,舀了一碗肥肠给他。
“今天我去晚了,菜市场已经没有肉了。”他解释一句:“就吃肥肠吧,这也好吃。”
幸好,烧肥肠的时候,他还放了半截冬瓜下去,否则,就这几斤肥肠,还不够这么多人分。
“我这儿没多的碗筷,不留你在这儿吃饭了。这碗你端好,回去跟你妹妹一起吃。”徐二龙叮嘱一句。
黄小刚紧紧端着碗,连连点头,心中发誓,以后,一定要跟着二哥混。
徐二龙可没想到,自己就这么随手的帮个忙,就能收获一个绝对忠诚的小跟班。
吃过饭,张金芳和小玲收拾碗筷。
喻平喝得脸红,十七八岁的小伙子,火气正旺,光着膀子,嚷嚷着,要睡到屋后的那条大青石上歇凉。
那大青石,长两米,宽一米,当初开公社食堂,一众人搬来当案板的,现在搁在那儿,给大家坐着歇脚。
“别睡上面。”徐二龙笑着阻止。
当初年少不懂事,不知道厉害,这喻平夏天贪凉,经常睡在这儿,后来有了严重的风湿病。
“以后,别睡这上面,以后风湿痛死你。”徐二龙郑重提醒。
他让喻平回家,搬来凉竹席,三人嘻嘻哈哈躺在上面。
仰着头,双臂枕在头下,徐二龙望着头顶夜幕中的星空。
没有污染的夏夜,群星闪烁,能望向遥远的银河,如一条发光的带子。
不时有萤火虫一闪一闪的飞过。
这是无数人回忆的童年时光,而他,现在伸手可碰。
那些记忆深处的遗憾,他有机会慢慢弥补。
****
天边露出鱼肚白,徐二龙慢慢睁开眼。
晨风吹过,又是美好的一天。
他端了搪瓷缸子,在石缸前,勺了水,漱着口。
黄小刚打着哈欠过来。
“吃了早饭没?”徐二龙问。
“吃过了。”黄小刚说。
“胡说八道。”徐二龙不留情面拆穿他。
黄小刚讪讪,这不就是一句客套话嘛。
徐二龙漱了口,又捧起水,浇在脸上,算是洗过脸。
黄小刚帮着,把黄鳝称好称,分装在几个鱼篓中,方便徐二龙挑着进城。
张金芳听着动静,跟着起床,看着徐二龙和黄小刚就着晨光在收拾那些黄鳝。
“二龙,灶膛里煨着两个红苕,你揣着,半路饿着的时候,可以充充饥。”张金芳叮嘱。
“行。”徐二龙转身,从柴灶膛里,扒拉出那两个烤红苕。
这是昨晚煮饭时,徐二龙埋进去的,这烤出来的红苕,软糯香甜。
只可惜,这会儿,冷冷的,味道打了折扣。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