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秋日文学网 > 现代都市 > 农门败家子:我靠科举发家了完整作品阅读

农门败家子:我靠科举发家了完整作品阅读

山的那边 著

现代都市连载

穿越重生《农门败家子:我靠科举发家了》,讲述主角姜丰姜媛的爱恨纠葛,作者“山的那边”倾心编著中,本站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就是姜丰了,反正考都考完了,听天由命吧!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放榜的日子。头一天晚上,姜丰就来了舅舅家,等着第二天张榜。虽然他自觉过的可能性很大,到了这个时候也难免紧张,辗转反侧了一夜,第二天一看,甥舅俩都挂着黑眼圈。大表哥苏坤陪着姜丰一起去看榜,县衙外的公告处早已围满了人,根本挤不进去。这时候苏坤那“梁山好汉”般的体型就发挥优势了。......

主角:姜丰姜媛   更新:2024-09-08 09:23: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姜丰姜媛的现代都市小说《农门败家子:我靠科举发家了完整作品阅读》,由网络作家“山的那边”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穿越重生《农门败家子:我靠科举发家了》,讲述主角姜丰姜媛的爱恨纠葛,作者“山的那边”倾心编著中,本站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就是姜丰了,反正考都考完了,听天由命吧!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放榜的日子。头一天晚上,姜丰就来了舅舅家,等着第二天张榜。虽然他自觉过的可能性很大,到了这个时候也难免紧张,辗转反侧了一夜,第二天一看,甥舅俩都挂着黑眼圈。大表哥苏坤陪着姜丰一起去看榜,县衙外的公告处早已围满了人,根本挤不进去。这时候苏坤那“梁山好汉”般的体型就发挥优势了。......

《农门败家子:我靠科举发家了完整作品阅读》精彩片段


熊森被家人抬了回家,第二场考试还能不能下场都成问题了。

姜丰摇了摇头,小孩子受打击能力还是太低了。

其实原主也是一样。继承了原主的记忆,姜丰发现原主学问还是不错的,那么多年考不中,说到底还是心理承受能力太低。

第一次不过,心态崩溃了,往后越考越差,渐渐自甘堕落了。

回到大舅舅家时,不仅大舅舅一家,就连小舅舅也在,齐刷刷地看着他,姜丰心里一暖。

大舅苏常忠见到他进来,看他神色如常,就松了口气,说道:“回来就好,你大舅母做了姜汤,你快趁热喝了散散寒气。”

姜丰答应了,坐到桌边一看,红糖姜汤,还卧了一个荷包蛋。

“烦劳舅母了。”姜丰说着,大口大口吃了,身上出了一身汗,全身都暖了起来,果然舒服多了。

大舅母笑了笑,说道:“什么劳不劳的,你爱吃就好。”

这个外甥果然变好了,都会说客气话了!

小舅苏常义也说:“考完了的就不要再去想了,也先别忙得翻书对答案,暂且忘了这场,好好休息两天,备考第二场要紧。”

苏常义也是衙役出身,往年也曾在考场巡考,见过太多一场考试结束,哭天抢地、丧魂落魄的。但是考试的东西,不仅看实力,也要看运气,有时候自觉不好,说不准过了的也有。

姜丰点点头,说道:“舅舅说得是,我也是这么想的。”

又吃了两天的“状元及第粥”,迎来了第二场考试。

姜丰一看,熊森果然没来考试。要是他,既然花了一两银子的请保费,无论如何也得把三场考完,积累经验也好啊!

第二场考的是表判。考察的是律法和考生断案的能力,毕竟要是当上地方官,审案也是分内工作。

举用有过官吏、监临势要中盐、边境申索军需、织造违禁缎匹……

总共十道题,姜丰看着看着,嘴角微微勾了起来。“十年科举,八年模拟”的题海战术发挥作用了,这十道题,有五道他都刷过类似的!

洪先生的押题技术果然名不虚传!

县试分正试和附试,最主要看第一场正试的成绩,这场附试是做参考的。

当然,附试考得太差,对律法一窍不通的,也是过不了的。

两场考试都考完,姜丰回到家里,倒头睡了一觉,然后把题目和自己的作答一一默了出来。如果这次还是不过,也要知道自己差在哪里,死也要死个明白!

接下来就是等着放榜了,苏氏日日烧香拜佛,也不管佛家道家,满天神佛都求了一遍,还去姜父的坟前唠叨了一翻,熊楚楚也每天心不在焉。

全家最淡定的就是姜丰了,反正考都考完了,听天由命吧!

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放榜的日子。

头一天晚上,姜丰就来了舅舅家,等着第二天张榜。虽然他自觉过的可能性很大,到了这个时候也难免紧张,辗转反侧了一夜,第二天一看,甥舅俩都挂着黑眼圈。

大表哥苏坤陪着姜丰一起去看榜,县衙外的公告处早已围满了人,根本挤不进去。

这时候苏坤那“梁山好汉”般的体型就发挥优势了。


姜丰痴痴地走到熊楚楚的身边,去拉她的手。

这回,熊楚楚没有躲。

姜丰拉住娘子小手的一刹那,两个人同时望去了对方。

爱情,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

这一刻,熊楚楚突然觉得,这个人就算是被鬼上身,她也不追究了。

回到房里,熊楚楚帮姜丰整理着有些凌乱的衣襟,突然轻声说:“你刚刚那个样子,才像个男人呢!”

“什么样子?”姜丰凑到熊楚楚耳边,轻笑。

熊楚楚一下子脸红到脖子根,娇嗔:“又说胡话!孩子在呢!”

姜丰低头一看,果然,小媛媛不知什么时候也进了房。顿时懊恼,这小鬼头,怎么哪都有你?爹正在追你娘啊,少做灯泡行不行?

小媛媛似乎感觉到爹爹的眼神不善,眼睛转了转,突然一溜烟跑出去了。

还算识相!姜丰刚要趁热打铁做些什么,就听熊楚楚说:“好了,别胡闹,去看看娘和大姐,看有什么说的。”

姜丰这才想起,自己家刚刚经历一场大战,拍了拍自己的额头,赶紧过去娘的正房。

走进苏氏屋里,只见娘和姐姐正在轻声说什么,两人都重新梳洗过了,已看不出哭闹的痕迹。

看到姜丰进来,母女俩脸上都带了丝笑意。

“我儿长大了,能够保护娘和姐姐了,娘心里真高兴!”苏氏欣慰地说,“不过下回可不要轻易动刀了,万一让人抢了刀,倒伤着自己。”

姜丰点点头说:“我也是一时气愤,其实这也不是动刀能解决的事。我想,既然都闹成这样了,姐姐在那家里也过不下去了,不如和离吧!”

母亲一哭二闹的战斗力他是见识过了,可是这种事,哭闹也解决不了啊!姜丰继续劝道:“强扭的瓜不甜,姐姐一辈子还长着呢……”

“大郎,这不行的……”姜玉神情苦涩,无奈地说。

“胡说!”苏氏难得地轻斥了一下儿子,抚着额头,揉了揉太阳穴,接着说道:“谁家没有几样为难的事呢?夫妻之间都是这样过来的。今日闹这一闹,不是为了要你姐姐和离。一是要让众人知道,理亏的是他高家,将来若是发生什么事,也怪不到我们头上来。二来也要让那混账知道,我们姜家不是好欺负的,将来你姐姐才好在他家立起来。”

儿子于世情上还是太天真了,苏氏叹气:“这事娘和你姐姐会处理,我儿只要好好读书,等明年,一口气考中秀才、举人,到时候你姐夫得腆着脸来求饶。”

姜丰汗颜……他发现娘不是在说气话,而是真的就这么自信!

这科举的事,七分靠实力,三分靠运气。姜丰虽然立志科举,也不敢说一蹴而就。

看到娘已经朝他挥手了,姜丰只得闷闷地回到自己房里。

据姜丰了解,此时的人成婚,是要在官府过婚契的,相当于结婚证。

大户人家嫁妆多的,嫁妆单子都是一式三份,娘家、夫家各一份,还有一份在官府存档。明媒正娶的妻子,婚姻关系、妻子婚前财产是受律法保护的。

而离婚的方式,第一种是“休妻”。即做妻子的犯了“七出之罪”,无子、淫泆、不事姑舅(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这些“罪名”,有些是“莫须有”的,女方若是无依无靠,男的休了就休了。若是岳家强势的,别说女子无罪,就是真的“有罪”,也得捏着鼻子认了。

第二种是“和离”。男方有过错,由女方提出和离,双方家族同意后,去官府公证,从此男婚女嫁各不相干,男方需返还女方所有嫁妆。

第三种是“义绝”。既男方犯了抄家灭族的大罪,女方率先出告有功,官府判双方“义绝”,女方和娘家可以不受牵连。

在姜丰看来,“和离”和后世的离婚挺像的。都闹成这样了,若是后世的女子,果断离婚去了。

姜丰纳闷地问熊楚楚:“我说让阿姐跟高逵和离,娘和姐姐怎么都不答应呢?”

“你是男人,哪里想得到呢?”随着夫妻感情的升温,熊楚楚也敢对姜丰说实话了:“一来,孩子们是夫家的人,和离以后就再也难见着了。若是有了继母,还要担心孩子们被继母磋磨;二来,和离回了娘家,就要端兄弟的碗,父母在时还好些,父母不在了,岂不是要看兄嫂的脸色;三来,世人看不起和离的女子。受些风言风语还罢了,还得连累子女甚至娘家侄子侄女。有些体面的大户人家,结亲都要讲究‘三代无犯法之男,无再嫁之女’。”

熊楚楚心道,若是和离是那么容易的事,她早就离了!从前的姜丰,又比那高逵好得到哪里去呢?

这世道不公,总是女子受苦。嫁的有钱的,男人懂礼还好,若是个无赖,日日寻花问柳不说,屋里姨娘庶子一大堆,勾心斗角受不完的气;若是嫁个寒门学子,也有像原来的姜丰一样混账的,收着媳妇的嫁妆,还整日呼来喝去的摆威风,搞不好还要打老婆孩子。

“那可怎么好呢……”姜丰听得愣住了,喃喃自语。

熊楚楚淡淡地说:“你放心,你娘厉害着呢!”

果然,第二天一大早,苏氏就收拾得整整齐齐要出门,对姜丰说:“我去一趟你老舅家,你放在我这里的银子,我要先用了。”

“娘尽管用就是。”姜丰答应着,说道:“若不够了,我这里还有些。”

“够了,你先留着。”苏氏又交代了一遍家务,才出门离开。

总觉得有什么大事要发生……姜丰养成了不懂就问的习惯,向娘子请教:“你知道娘要去做什么?”

熊楚楚冷笑道:“你忘了?你那老舅是个总甲,虽只是个小吏,却管着缉捕之事,手下一群衙役,谁不怕他?不然你娘口口声声的只说要告官?”

姜丰听着娘子语气不对,仔细想了想,才想起当初熊家要悔婚,她娘上门去闹,就是抬出这位老舅来恐吓人。

本朝虽有“吏不下乡”之说,但是征收税赋、发生大案的时候,吏员依旧可以领牌下乡。这些人如狼似虎,所到之处捉鸡牵猪,百姓又恨又怕。

苏老舅是总甲,手下不仅有班房衙役,往往还聚着一群闲汉,什么三教九流都有。

找这样的人出手,看来那高逵是要倒霉了。

姜丰微微舒了口气。

只是他猜到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局,接下来事态的发展,令他目不暇接,深深地感触到女人的可怕。


松林书局是在一处三进的院子里,才刚走到巷口,就能隐隐听到里面的说话声,似乎很热闹。门房里,有个穿长衫的中年人正在接待来访的客人。

姜丰进去的时候,只见屋里已经有了几个客人,都抱着一叠厚厚的书稿,想来和他一样,都是来投稿的。

这几个人有头发花白的,也有年轻的,都笑着与那个坐在上首的中年人说话。

俗话说,宰相门房七品官,这里是王家的产业,王老相公是做过首辅的人,他的门房,自然也受人尊敬些。

看到姜丰进来,中年人站起来笑道:“这位公子也是来投稿的?倒是从未见过。”

一般书局都有固定的作者,新作者的稿子,审稿的先生们是不一定会看的。书局请了一些先生专门审稿,这些先生身上往往都有功名,也是忙得很的。

姜丰连忙行礼,说道:“先生说的是,小子是来投稿的,是丰水县致远书斋徐掌柜介绍来的。”说着,递上了徐掌柜的信。

中年人一看,是写给书局大管事王通的,笑得真诚了些:“原来是王管事的熟人,公子稍等。”

说着,把信递给一旁的一个小厮,让他送了进去。

其他几个书生见状,也笑着和姜丰互相打了招呼,姜丰也一一回礼,口称“前辈”,谦逊的态度倒是令几人对这个走后门的小子有了些好感。

过了好一会儿,才见那小厮走回来,对姜丰说:“姜公子,请随我来。”

姜丰连忙站起,和众人拱了拱手,抱着书稿跟了上去。

绕过影壁,就看到第一进院子里有很多人正在忙着,有围在书版上排活字的,有整理书稿的,有刷油墨的,也有往书版上覆上纸张印刷的……

原来这就是书局的印刷车间。

见他好奇,小厮介绍:“这是我们书局新收的书稿印刷的地方,其他经典,都在别的地方印刷。”

“贵书局真是大手笔!”姜丰由衷地感叹,书本在这里,像流水线上的商品一样,一本本地印了出来,整个院子都弥漫着墨香。

从回廊穿过,进入第二进院子,只见两边的厢房里,好些文士正在看着手中的书稿。

“那是我们书局的审稿先生。”小厮轻声说,像是怕打扰了他们。

姜丰点点头,继续往前走。沿着鹅卵石甬道,绕过假山鱼池,穿过一道月洞门,才到了第三进院子。

院子里一盆盆菊花开得正盛,一朵朵千姿百态。自古文人多爱菊,这些菊花种在书局里,也是相得益彰。

姜丰正往前走着,只见迎面走来一个小道士。

这个小道士年约十四、五岁的样子,生得眉目清朗,略微有些胖,就连身上的道袍,都是锦缎裁成,一看就是富贵人家的孩子。

姜丰下意识地让到了路边,那个小道士看了看他,略微点点头,越过他径直往前走了。

年纪不大,派头不小。

看到小道士走远了,小厮才轻声说:“那是王家大房的三公子。”

王家的公子?姜丰怔了怔,想着自己听来的消息,王家大老爷是外省巡抚,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他家的公子,怎么会出家做道士?

不过这与他无关,姜丰点了点头,平淡地说:“原来是王家公子,真是好相貌。”

小厮等了等,发现姜丰真的不再问什么,心里倒高看了他几眼。一般的人,听到王家的公子,难免都要好奇地多问几句,甚至懊悔方才没有借机攀谈。

姜丰淡定得很。

在他看来,王家再有权有势,对他来说也是天上的浮云高不可攀。

这就好比,在后世,你知道你们市里有个退休的国级高官,你个连大学都没考上,高考屡次落榜的穷小子,想要去攀附人家,得到别人青睐,那不是做白日梦吗?

做人还是要脚踏实地。

王大管事正在写着什么,看到姜丰进来,开门见山地说:“老徐的信我看过了,他的眼光我是相信的,不过我也要先看看你的稿子才能做决定。”

“这是应该的。”姜丰恭敬地将书递过去。

这位王大管事是王家族人,年纪四十多岁,身上也有秀才功名,因科举之途无望,索性就帮族长家里打理庶务。

他能力颇强,又背靠王家,倒是把松林书局打造成远近闻名的大书局。

姜丰站在一旁,悄悄观望着王大管事的神色,却见他从头到尾面无表情,心中不禁七上八下。

过了好一会儿,王大管事才抬起头来,淡淡地说:“姜公子,恕我直言,你的文笔只是寻常。”

姜丰的心咯噔一跳,本来的自信被当头一盆冷水熄灭了,只能苦笑着应道:“先生说的是。但我以为,小说最重要的是故事情节。”

此时的人写小说,动不动就“诗云”、“词曰”、“有诗为证”,一些小说,往往以一首诗开头,一首词结束。

姜丰虽然也尽力模仿此时的小说的行文方式,但还是没有这种看到什么都能作诗一首的能力。

王大管事笑了笑道:“你这故事倒是别出心裁。只是太新的东西,未必能被人接受。再者,你的小说篇幅也不算短,定价会比较高,买的人恐怕更少。你何不从受人欢迎的小话本写起?”

姜丰有些难过。

徐掌柜给他的评价那么高,他才自信满满地想带一大笔钱回家,让娘和娘子高兴高兴,没想到王管事却是这么说。

但辛苦写的小说,放弃了还是可惜,不如去其他小书局试试运气,只是稿费恐怕不多……

正要告辞,却见一个人一边走进门,一边说道:“通叔,还有一事……”

姜丰回头一看,正是那位穿着道袍的王三公子,不知为何去而复返。

看到屋里还有人,王三公子朝姜丰点了点头,说道:“你还在这里。”

姜丰忙向他作了个揖。

王大管事见状,诧异地说:“三郎认识这位姜公子?”

“有过一面之缘。”王三公子随口说着,又对大管事说:“世子殿下命我寻些神仙轶事,通叔若见到好的,就让人告知我。”

王大管事闻言朝姜丰看了一眼,心想,居然有那么巧的事?不如送老徐一个人情,就笑道:“正巧呢,这位姜公子送来的书稿就是神仙话本,嗯……虽然文笔朴实无华,但故事很是新奇,讲的是修仙界的事,你看看可合适。”

“哦?这么巧?那我看看。”王三公子闻言也有些好奇,接过书稿看了起来。

这峰回路转的,却把姜丰的心都提了起来,自嘲地想,真是人穷气短,为了一笔稿费都患得患失起来。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