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说,剪纸如做人,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
小雨看着母亲布满老茧的手指,突然明白了什么。
她一直以为母亲故步自封,却忽略了那份对技艺的敬畏与坚持。
“妈,我错了。”
小雨握住母亲的手,“但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您的剪纸有多美,这有什么不对呢?”
巧姑沉默良久,终于叹了一口气:“你爸走之前说过,时代变了,有些东西留不住。
但我总想着,能多守一天是一天……”就在这时,店门被推开,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
他环顾四周,目光立刻被墙上的剪纸吸引。
“太精美了!”
他激动地说,“我在网上看到了照片,专程从省城赶来的。
这些作品简直不可思议!”
巧姑疑惑地看向小雨,后者心虚地低下头。
男人自称是民俗文化研究者,愿意出高价收藏巧姑的作品,还想请她去省城办展览。
“我不去城里。”
巧姑斩钉截铁地说,“我的店在这里,根在这里。”
男人有一些失望,但仍坚持买下了几幅作品。
临走时,他留下名片:“如果您改变主意,随时联系我。
这样的艺术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夜幕降临,剪纸店恢复了宁静。
巧姑坐在灯下,摩挲着那把用了三十年的剪刀。
小雨走过来,轻轻抱住母亲的肩膀。
“妈,我有个想法……”几天后,青石镇的老街上挂起了红灯笼。
林氏剪纸店的门口立着一块新招牌:“剪纸艺术传承工作室”。
店里,巧姑正在指导几个年轻人剪纸的基本技巧,小雨则在一旁拍摄视频。
“剪纸不是越快越好,”巧姑的声音温和而坚定,“要用心感受纸的纹理,就像感受生活的脉络……”窗外,夕阳为小镇镀上了一层金色。
剪刀开合的声音依旧清脆,但这一次,它不再孤单。
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一门古老的艺术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中村先生第二次来到剪纸店时,带来了一个厚厚的文件夹。
巧姑正在教镇上的几个孩子剪简单的蝴蝶图案,剪刀在孩子手中显得笨拙,但他们的眼睛亮晶晶的,全神贯注。
“林女士,打扰了。”
中村站在门口微微鞠躬,他今天穿着深蓝色中式立领衬衫,看起来比上次随意了些,“我带了一些资料,想请您过目。”
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