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展示中心,想请您去做顾问。”
巧姑的手微微发抖,她转头看向正在帮孩子们整理剪纸的小雨。
女儿冲她眨了眨眼,嘴角挂着掩不住的笑意。
送走镇长后,小雨兴奋地拉着母亲坐下:“妈,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我们的剪纸艺术终于得到官方认可了!”
巧姑却望着墙上太爷爷的遗像出神。
照片里的老人神情肃穆,手中握着一把老剪刀。
“小雨,荣誉来了,责任也更重了。”
她轻声道,“列入非遗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第二天一早,巧姑就带着小雨去了镇东头的造纸匠老张家。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扑面而来的是竹浆的清香。
老张正弓着腰在抄纸,见到巧姑,连忙在围裙上擦了擦手。
“巧姑,稀客啊!
听说你们剪纸入选非遗了,恭喜恭喜!”
“老张,我来是想请你帮忙。”
巧姑从包里取出一个布包,小心翼翼地展开,“这是我从日本带回来的和纸,你看看能不能仿制?”
老张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那片薄如蝉翼的纸张,用手指轻轻摩挲纸面的纹理:“这纸柔韧性强,纤维长……我得试试用咱们本地的构树皮混合竹浆。”
小雨惊讶地看着母亲:“妈,您这是要……既然要传承,材料也得讲究。”
巧姑解释道,“机器制的红纸太脆,保存不了几年。
你太爷爷那会儿用的都是老张爷爷手工染的纸,一百年都不褪色。”
接下来的日子,剪纸店开始了新的蜕变。
后院的工坊正式挂牌“林家剪纸传习所”,每周三节课,由巧姑亲自教授基础技法,小雨负责创新应用课程。
镇上拨付的专项资金,巧姑全部用来购置了传统工具和优质材料。
一个雨天的午后,店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拄着拐杖,在孙女的搀扶下走了进来。
巧姑抬头一看,剪刀差点掉在地上,是她六十年前的师父,已经九十二岁高龄的周秀兰。
“师……师父?”
巧姑的声音哽咽了。
周老太眯起眼睛,颤巍巍地伸出手抚摸巧姑的脸:“巧丫头,我听说你的剪纸出息了,特地来看看。”
小雨连忙搬来椅子,周老太却摆摆手,走到工作台前,拿起巧姑刚剪到一半的“松鹤延年”。
她的手指已经布满了老年斑,却